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18-09-11

[南京晨报] 联合手术后 “三高”老人再见光明

今年78岁的王奶奶是一名“三高”老人,高龄、25年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最高达13mmol/L)、10年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70/90mmHg)。王奶奶双眼视力一直不太好,几年前右眼视力直线下滑,全靠左眼看东西。一个月前,王奶奶的左眼也出现了严重视力下降,不久之后连走路都成问题,处处需家人搀扶,引起生活诸多不便。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视物越来越模糊。于是王奶奶的子女扶着老人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就诊。据王奶奶回忆,入院时双目几近失明,只能感觉到眼前手影晃动。该院眼科唐于荣主任检查后发现,王奶奶左眼玻璃体积血严重,同时合并白内障,且病程拖了一个多月,积血还未吸收,需尽早接受手术。但考虑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13mmol/L,血糖过高。为保证手术安全,唐主任与内分泌科王全胜主任医师联合会诊后,决定先转入内分泌科,调节纠正血糖后,再行眼科手术。经过在内分泌科一周的调血糖,王奶奶的血糖趋于稳定。再次转入眼科,考虑王奶奶多年糖尿病控制不佳,玻璃体出血多由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导致,以往直接玻璃体切除的话,手术中很容易不停出血,干扰手术视野,影响手术效果,唐于荣主任决定先为其提前玻璃体腔注射一种抗新生血管的药(抗-VEGF),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能,为患者后续手术提供了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眼内注药3天后,王奶奶左眼病情稳定,未见活动性出血。考虑患者合并白内障,唐于荣主任为其同时做了左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两种手术。术中发现王奶奶视网膜广泛出血渗出灶,以及长期高血糖导致眼底广泛渗出膜,这些渗出膜随时可能牵拉视网膜造成脱离。于是术中还给予小心剥除黄斑前膜,解除视网膜牵拉,并在玻璃体腔注入硅油撑起视网膜,进一步预防再次出血。术后王奶奶恢复良好,玻璃体积血清除,视力明显提升,看东西也逐渐清楚了。术后一周不到,王奶奶视力已恢复到能看清手指头了。唐于荣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很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会继发一系列眼部问题,如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及生活,建议发现糖尿病要寻求早期治疗,及时控制血糖的平稳,至少定期半年复查一次眼底,发现眼底病变一定要及时就医,防止眼底病变加重。无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患者每年应做一次眼部检查,提高眼部疾病风险意识。通讯员李娜爱南京·南京晨报见习记者孙苏静

详情
2018-09-10

[江苏科技报]“三高”老人双目失明 联合手术后再见光明

■本报记者吴宇通讯员李娜王爷爷是一名“三高”老人:高龄(78岁)、25年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最高达13mmol/L)、10年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70/90mmHg)。王爷爷双眼视力一直不太好,几年前右眼视力直线下滑,全靠左眼看东西。一个月前,王爷爷的左眼也出现了严重视力下降的症状,导致走路都成问题,需家人搀扶。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视物越来越模糊,于是王爷爷的子女扶着老人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就诊,来院时老人双目几近失明,只能感觉到眼前手影晃动。该科主任唐于荣检查后发现,王爷爷左眼玻璃体积血严重,同时合并白内障,且病程拖了一个多月,积血还未吸收,需尽快进行手术。但患者合并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3mmol/L(正常空腹血糖值3.9~6.1mmol/L),血糖过高,无法进行手术。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唐于荣与该院内分泌科王全胜主任医师联合会诊后,决定先转入内分泌科,调节纠正血糖后,再行眼科手术。在内分泌科治疗了一周,王爷爷的血糖趋于稳定,再次转入眼科,考虑王爷爷多年糖尿病控制不佳,而玻璃体出血多由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导致,如果采取以往手术方案直接切除玻璃体,手术中很容易不停出血,干扰手术视野,影响手术效果,唐于荣决定先向玻璃体腔注射一种抗新生血管的药(抗-VEGF),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能。眼内注药3天后,王爷爷左眼病情稳定,未见活动性出血。考虑患者合并白内障,唐于荣为其同时做了左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两种手术,术中发现王爷爷视网膜广泛出血渗出灶,以及长期高血糖导致眼底广泛渗出膜,这些渗出膜随时可能牵拉视网膜造成脱离。于是术中还给予小心剥除黄斑前膜,解除视网膜牵拉,并在玻璃体腔注入硅油撑起视网膜,进一步预防再次出血。术后王爷爷恢复良好,玻璃体积血清除,视力明显提升,看东西也逐渐清楚了。术后一周不到,其视力已恢复到能看清手指头了。唐于荣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会继发一系列眼部问题,如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及生活,建议一旦发现糖尿病要进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血糖,至少定期半年复查一次眼底,发现眼底病变一定要及时就医,防止眼底病变加重。无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患者每年应做一次眼部检查,提高眼部疾病风险意识。

详情
2018-09-10

[南京晨报] 男子突遭偏瘫康复训练助其重拾信心

40多岁的杨先生今年2月在家中突然感觉右边的手脚没有力气,说话不清,家人并未在意,但渐渐发现杨先生开始意识不清,这时候才急忙把他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急诊就诊。该院急诊科医生检查发现杨先生是“脑桥出血”,随即收治入院。经过急诊科医生的全力救治,杨先生虽然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了,但杨先生仍昏迷一个多月才醒过来。醒过来的杨先生右手右腿和右边的整个身体都没办法活动了,讲话也讲不清楚,就连喝水都呛。该院康复医学科王蓓蓓主任及其团队对杨先生进行详细的康复评定后发现,他的左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较差,右侧中枢性面舌瘫以及存在构音障碍。康复小组讨论后,给杨先生分别从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护理方面制定康复计划。为了让杨先生尽快恢复,在康复过程中,医生和治疗师对杨先生的身体功能不断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治疗师发现杨先生的肌张力增高明显,上肢和手无法进行抓握等功能,练习站立和步行的时候足内翻比较严重,训练起来十分困难。对于这些康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康复医学科的全体医生、治疗师以及护士召开了全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直到找到最优的治疗方案。为了完成杨先生回家的愿望,朱磊治疗师还特地带着杨先生尝试如何从轮椅转移至私家车的座位上。经过多次的努力后,朱磊治疗师不仅教会了杨先生转移的方法,还交代了家属如何在旁边保护及安全。如今的杨先生,每天晚上回家,白天从门诊至康复医学科继续坚持康复训练。还专门为其制定了家庭康复方案,以保证训练效果的持续性。王蓓蓓主任介绍,脑卒中之后的康复锻炼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疗团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与关爱,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为了缓解患者长期住院的苦恼,适当让患者从医院返回家庭生活,会让患者的心情有极大的好转。积极健康的心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通讯员李娜爱南京·南京晨报见习记者孙苏静

详情
2018-09-07

[搜狐新闻]40岁男子突遭脑出血后偏瘫,康复训练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四十多岁的杨先生原本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事业成功,拥有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然而在今年二月的一天,杨先生在家中突然感觉右边的手脚没有力气,家人跟他说话发现他说话也有一些不清楚。家人本来没觉得问题很严重,但是渐渐地发现杨先生开始意识不清,这时候家人才急忙把他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急诊就诊。经过急诊科医生的检查发现杨先生是“脑桥出血”,随即收治入院,并给予相关的对症治疗。经过急诊科医生的全力救治,杨先生虽然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了,但是仍然处在昏迷状态并持续了一个多月,杨先生才醒过来。醒过来的杨先生发现自己的右手右腿和右边的整个身体都没办法活动了,讲话也讲不清楚,就连喝水都呛。杨先生康复治疗中经过医生的介绍,家属知道杨先生的情况需要康复治疗。于是杨先生住进了南京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王蓓蓓主任及其团队对杨先生进行详细的康复评定后发现,他的左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较差,右侧中枢性面舌瘫以及存在构音障碍。康复小组讨论后,给杨先生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分别从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护理方面制定康复计划。杨先生康复治疗中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治疗师对杨先生的身体功能不断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治疗师发现杨先生的肌张力增高明显,上肢和手无法进行抓握等功能,练习站立和步行的时候足内翻比较严重,训练起来十分困难。对于这些康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康复医学科的全体医生、治疗师以及护士召开了全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会。大家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直到找到大家一致认为最优的治疗方案。杨先生康复治疗中自发病以后杨先生一直住在医院,马上9月1号,家中女儿要开学了,杨先生非常希望能像以前一样,接送女儿上下学,为女儿辅导功课,给女儿做好吃的菜肴。心系家人及员工的杨先生迫切希望能尽早能够回归家庭回归工作。为了让杨先生尽快恢复,2018年8月25日上午由南京康复医学会、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南京市卫计委康复医学质控中心联合主办,南京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首次承办的南京市康复病例讨论会上,再次对杨先生的目标的设定,目标达成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的治疗方案等展开了详尽的讨论。来自南京市及周边地区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相关科室、康复医院的医生、治疗师、护士240余人参加讨论会。会上很多资深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都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杨先生康复治疗中为了完成杨先生9月1号可以回家的愿望,朱磊治疗师还特地带着杨先生尝试如何从轮椅转移至私家车的坐位上。经过多次的努力后,朱磊治疗师不仅教会了杨先生转移的方法,还交代了家属如何在旁边保护及安全。杨先生康复治疗中如今的杨先生,每天晚上回家,白天从门诊至康复医学科继续坚持康复训练。他说,回家看到女儿心里就踏实了,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女儿,是他最大的开心。对于积极性如此高的患者,朱磊治疗师还专门为其制定了家庭康复方案,以保证训练效果的持续性。杨先生的妻子说:“他现在可以自己站起来了,保护下也可以稍微走一走了。周末他可以开着电动轮椅,我们一家三口去逛商场。”杨先生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带着女儿、妻子环游世界,所以不管多长时间他都会坚持锻炼,希望自己能够走着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南京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王蓓蓓主任南京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王蓓蓓主任告诉我们,脑卒中之后的康复锻炼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疗团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与关爱,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为了缓解患者长期住院的苦恼,适当让患者从医院返回家庭生活,会让患者的心情有极大的好转。积极健康的心理会给患者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南京明基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

详情
2018-09-04

[紫金山]“三高”老人双目几近失明,是糖尿病惹祸!

王爷爷是一位“三高”老人:高龄(78岁)、25年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最高达13mmol/L)、10年高血压病史(最高达170/90mmHg)。王爷爷双眼视力一直不太好,几年前右眼视力直径线下滑,全靠左眼看东西。一个月前,王爷爷的左眼也出现了严重视力下降的症状,导致走路都成问题,处处需家人搀扶,引起生活诸多不便。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视物越来越模糊。于是王爷爷的子女扶着老人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就诊,来院时老人双目几近失明,只能感觉到眼前手影晃动。眼科唐于荣主任检查后发现,王爷爷左眼玻璃体积血严重,同时合并白内障,且病程拖了一个多月,积血还未吸收,需尽早进行手术。但考虑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13mmol/L(正常空腹血糖值3.9~6.1mmol/L),血糖过高,无法进行手术。为提高手术安全,唐主任与内分泌科王全胜主任医师联合会诊后,决定先转入内分泌科,调节纠正血糖后,再行眼科手术。经过在内分泌科一周的调血糖,王爷爷的血糖趋于稳定。再次转入眼科,考虑王爷爷多年糖尿病控制不佳,玻璃体出血多由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导致,以往直接玻璃体切除的话,手术中很容易不停出血,干扰手术视野,影响手术效果,唐于荣主任决定先为其提前玻璃体腔注射一种抗新生血管的药(抗-VEGF),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能,为患者后续手术提供了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眼内注药3天后,王爷爷左眼病情稳定,未见活动性出血。考虑患者合并白内障,唐于荣主任为其同时做了左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两种手术,术中发现王爷爷视网膜广泛出血渗出灶,以及长期高血糖导致眼底广泛渗出膜,这些渗出膜随时可能牵拉视网膜造成脱离。于是术中还给予小心剥除黄斑前膜,解除视网膜牵拉,并在玻璃体腔注入硅油撑起视网膜,进一步预防再次出血。术后王爷爷恢复良好,玻璃体积血清除,视力明显提升,看东西也逐渐清楚了。术后一周不到,王爷爷视力已恢复到能看清手指头了。唐于荣主任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会继发一系列眼部问题,如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及生活,建议发现糖尿病要寻求早期治疗,及时控制血糖的平稳,至少定期半年复查一次眼底,发现眼底病变一定要及时就医,防止眼底病变加重。无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患者每年应做一次眼部检查,提高眼部疾病风险意识。通讯员蒋佳佳李娜紫金山记者王春霞

详情
2018-09-03

[扬子晚报]“鬼压床”怎么破?小动作唤醒肌肉

好像是半梦半醒,能听见周围的声音,但奇怪的是,无论怎么用力,都使不上劲,想睁开眼或翻身起床,一动也不能动,在床上拼命挣扎数分钟后,人才醒过来,睡觉一点也没解乏,反而是满身大汗——这就是遇到传说中的“鬼压床”了。“鬼压床”并不是真的遇见鬼,而是一种发作性睡病,南医大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内科徐家立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动动手指脚趾的小动作,对唤醒“鬼压床”时罢工的肌肉就有帮助。  “鬼压床”其实是睡眠瘫痪了  徐家立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民间所讲的“鬼压床”,在医学上是发作性睡病的一种。发作性睡病会有很多表现,比如不分场合不可抑制地入睡、走着走着忽然膝盖发软猝倒,或是睡眠中出现幻觉等。“鬼压床”是其中一种,医学上叫做睡眠瘫痪。  睡眠瘫痪不是真的瘫痪了,而是一种“肌肉罢工”的状态。它通常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动期,也正是我们做梦的时候。在快速眼动期中,我们的肌肉除了呼吸肌及眼肌外,都处于极低张力的状态。这是一种保护作用,可以避免我们随着梦境作出动作,而伤害到自己或是枕边人。而睡眠瘫痪症患者意识已清醒过来,但是肢体的肌肉仍停留在低张力状态,而造成不听意识指挥的情形。因为身体出现不正常状况而无法解释,加上恐惧,才有了“鬼压床”这个名字。  别怕,“鬼压床”压不死人  徐家立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鬼压床”其实是一种“脑醒身未醒”的状态,鬼并不存在,“被压”也是假象,所以患者并没有生命危险。  “鬼压床”的准确机制并没有特别清楚,可能与睡眠觉醒中枢异常有关,午睡或夜间入睡都有可能发生。从临床上来看,有一定的家族史,同时患者主要是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渐渐完善,很多人“鬼压床”的情况也就自然消失了。成年人身体正常,也偶尔会发生,通常不会有什么危害,也不需要特别治疗。连续熬夜、精神紧张,或是环境并不是特别适合睡眠时,也有可能诱发“鬼压床”发生。如果发生“鬼压床”,不要有心理负担,越是担心恐惧,发作的次数反而会增多。  如果“鬼压床”体验太痛苦,或是频繁出现,还存在其它症状,就要尽早到医生处诊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小动作唤醒罢工的肌肉  发生“鬼压床”,时间虽然是几分钟,但在半梦半醒状态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常常带来非常痛苦的体验。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速摆脱这种痛苦的状态呢?  徐家立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发生“鬼压床”时,即刻起床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起床需要很多肌肉协同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小肌肉群,比如手指或者脚趾,甚至动动眼睑。“靠意志力来让这些小肌肉群动一动,就能把肌肉从罢工的状态唤醒起来,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活动。”       通讯员 李娜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彦

详情
2018-08-27

[现代快报] 剧烈运动后突感胸闷 男子心脏骤停15分钟救过来了

   快报讯(通讯员李娜杨静记者刘峻)三十多岁的李先生长期吸烟,经常熬夜、吃烧烤。近日,毫无运动基础的他突发奇想去打拳击,剧烈运动后,觉得胸口发闷得厉害,朋友赶紧将他送往医院。途中李先生全身抽搐、意识丧失,来到明基医院急诊时已是心跳停止状态。   急诊的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对李先生进行心肺复苏及5次的电除颤。终于,在心跳呼吸骤停15分钟后,李先生恢复了自主心跳,这时的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随时可能再次停止。十分危急!   收到紧急会诊请求的心血管内科郭振峰副主任,赶来一见到家属,发现居然还是个“老熟人”。原来李先生的父亲和祖母均患有冠心病,李父还曾因冠心病在他这里做过冠脉支架置入术,可以说是老病人了。郭振峰对其家族病史非常了解,在迅速了解病情后立即为患者手术。经过抢救,李先生仍存在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且长时间心跳骤停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研究表明心跳骤停后10分钟为白金复苏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缺氧将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而李先生的心肺复苏时间长达15分钟!   转入ICU后李先生仍持续昏迷状态,ICU张震环主任团队为李先生制订了综合详尽的治疗方案。十多天后,在鬼门关转了一大圈的李先生心肌损伤的各项指标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目前,李先生已经能独立进食、正常行走。

详情
2018-08-27

[紫金山] 年轻女孩频繁晃神失忆,原是胰岛素瘤惹的祸

年纪轻轻的却失忆了,这听起来像是电视剧里的桥段,可现实生活中26岁的张女士最近却饱受频繁间歇性失忆的困扰。下了地铁突然失忆了张女士的母亲前些日子突然发现,女儿有时候坐在一个地方就定定地呆在那里,动也不动,喊她也不理睬,像是上课发呆走神一样。等女儿回过神来,问她刚刚在干嘛,女儿却往往一点印象也没有,完全不记得刚刚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而且这种现象不是一两次了,最近几个月常常发生,就连张女士自己都觉察到自己记忆的异常。有时乘坐地铁,下了地铁一直走到陌生的地方,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失忆,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方。可是张女士还这么年轻,平常身体也没有毛病,又不是老年痴呆,怎么就经常失忆呢?一家人百思不得其解,赶紧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失忆症状与严重低血糖的联系明基医院神经内科陈丽华副主任医师将张女士收住院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女士频繁发作短暂性失忆,发作时毫无表情,呆坐在床边不动,短暂数分钟后又能恢复意识,有时长达十几分钟。发作过后完全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自己在做什么,住院后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患者脑电图,TCD,头颅核磁共振均有问题,尤其是监测血糖时,发现空腹血糖水平有时很低,只有1.35mmol/L。张女士血糖检测报告陈丽华副主任介绍,健康人正常血糖在3.8~6.1mmol/L左右,住院期间血糖监测显示,张女士的空腹血糖数次在1.8~2.38mmol/L。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比如大汗淋漓、头晕、心悸,四肢乏力等,但是患者完全没有这些典型症状,只有发呆失忆情况,主要表现为发呆,面无表情,失忆,症状出现数分钟后好转。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多数发作时都是傍晚空腹较长时间时发生,进食后即好转。从外观上看没有任何异常,旁人不注意的话也不知道她是否在发作期。张女士症状的不典型,给疾病的诊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查明低血糖的病因,进行了胰岛素检测,并腹部薄层CT增强扫描胰腺。检查提示胰体部有大小约1.5cm肿块占位,并请内分泌科及普外科专家会诊,考虑为神经内分泌瘤,可能为胰岛细胞瘤导致的低血糖,引起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及失忆症状。失忆症状与严重低血糖的联系于是张女士转入普外科进一步治疗,普外科张洪海副主任医师结合CT结果及张女士的种种症状考虑是胰岛细胞瘤可能性较大,尚缺病理诊断明确。胰岛细胞瘤比较不多见,像张女士这样症状及其不典型的更是罕见,张洪海介绍,胰岛细胞瘤一般是考虑手术摘除,如果不做手术的话,像张女士这样频繁失忆可能会使大脑受到影响。但是手术前需要搞清楚肿瘤和胰管之间的关系,脾脏与脾血管之间的关系,如果侵犯到胰管,可能要做胰体尾部切除,没有侵犯到血管的话,单纯肿瘤摘除。核磁共振检查,发现主胰管未受到侵犯,于是结合CT考虑做单纯的局部切除。细致周密的术前评估后,普外科杨德同主任医师、许正昌部长带领团队为张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由张洪海副主任主刀进行了胰岛素瘤的摘除手术,手术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术中也未发现主胰管的侵犯。术中快速病理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病理证实是胰岛素瘤。手术前测了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术前血糖2.5mmol/L,术后血糖水平明显上升,几个小时便上升到3.8mmol/L。术后第二天张女士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恢复到6.0mmol/L左右,后期住院过程中也没有发生高血糖等反跳情况。张女士谈及此事,激动不已,连连感谢,一周后便恢复健康顺利出院。通讯员李娜蒋佳佳紫金山记者王春霞

详情
2018-08-27

[南京晨报] 小针刀治好老人腰椎间盘突出痛

   刘爷爷今年73岁了,最近腰臀腿疼得厉害,卧床半个多月了,止疼药、外用膏药、艾灸等方法能用的都用了,症状完全没改善,不能走不能坐,上厕所坐马桶也成了难题。陪刘爷爷来看病的女儿说,之前自己在外地,听说父亲生病昨天刚赶回南京,下飞机时给父亲打电话,老人家疼得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当晚就带着父亲到南京明基医院就诊。   当日负责接诊的针刀科李缙医师仔细检查了神情虚弱、满面痛苦的刘爷爷。检查发现刘爷爷腰脊肌肉僵紧,腰臀部多处明显压痛点,左下肢的肌肉力量和感觉也明显弱于右侧。腰部活动度因痛检查不能配合。核磁共振影像显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不稳。   据家属表示,刘爷爷发病前夕,因打理院落、跳舞、打篮球等过大的运动量诱发了这次要命的腰腿痛。结合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刘爷爷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   李缙医师决定给刘爷爷行“小针刀”治疗;数分钟的针刀治疗后,刘爷爷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了。之后办理了住院,配合消肿止痛、改善循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等综合治疗。经过十余天的系统治疗后,出院时刘老的症状基本消失,行走自如。   该院针刀科主任张晓明介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会出现各系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这些机能的下降,注定老年人不适宜进行快节奏、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在运动过后不会感觉明显的劳累,应该有舒畅的心情,良好的食欲及睡眠。运动种类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广场舞、太极拳等,适宜强度如:心率不超过110-130次/分,每次运动时间约30分钟,每周2-3次。这仅是个较为安全的参考值,也要因人而异,身体机能强健的老年人可根据身体状况酌情调整,循序渐进,劳逸结合。通讯员李娜爱南京·南京晨报见习记者孙苏静

详情
63 64 65 66 67/174页 共2082条 68 69 70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