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13-06-18

沈祯云:很低调却在网上好评如潮

病人见到他有安全感热情直爽、耐心细致、医术高超、值得信赖……这些关键词都来自于“好大夫在线”网站上,患者及家属对沈祯云的评价。早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时,他就有大批粉丝,不少外地病人慕名赴京找他看病。今年2月,他出任南京明基医院胸外科主任,虽然工作地点变了,但追随他的患者却没减少。不过沈祯云一直很低调,到南京至今他甚少宣传,很多本地患者并不了解他,不少人都是看完了病才发现自己挂到了名医的号。手术台外还活跃在网络借助网络,沈祯云帮助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患者。在他看来,信息时代,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在医院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通过更大的平台帮助到更多的人。“现在人们生病了会主动上网搜索,看看哪里的哪个医生比较好,然后再去求医。而网络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医生在病人眼里的形象,技术好不好,美誉度高不高,看看患者的留言就知晓。”曾经就有患者通过网络查询慕名找到沈祯云,见到沈祯云对方直言不讳“我在网上查过你,都说你态度好,所以才来的”。在“好大夫”网站上,沈祯云的病人们写下了他们的就医经历,还有人专门为他送电子鲜花、感谢信。正是这些来自普通病人的留言,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一个低调的好医生。病人见到他有安全感孙先生曾因肺鳞癌在沈祯云手上治疗过,而现在成了他的粉丝。“沈大夫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医生,所以我跟很多病友都推荐过他。”最初治疗时,孙先生和家人对病情和治疗都不懂,但沈祯云一遍遍给他们讲解,“其实他大可不必这么费力,我从内心感谢他。”“他是我见过的最耐心的医生。”周女士的女儿曾因气胸找到沈祯云。术前,沈祯云详细讲解了各种治疗方案,并说明了各自的利弊,供家属选择,最后,家属选择了微创胸腔镜。“手术很顺利,但孩子出院后拆线挂不上号,我们在北京举目无亲,所以给沈大夫打电话。没想到他帮忙解决了问题。医者父母心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文/通讯员李娜【专家简介】沈祯云:南京明基医院胸腔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专业特长:贲门癌、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肺癌的外科治疗;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胸部疾病胸腔镜手术;胸壁肿瘤外科治疗;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包括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正术并完成我院首例手术

详情
2013-06-18

过度饮酒会引发食管癌

最近,在明基医院胸外科病房住院的3位患者都患有食管癌,而究其原因都是平时嗜酒过度。据了解,这3个人都有长期喝酒的习惯,每天喝两三两白酒是雷打不动的爱好,长此以往身体经不住酒精的刺激,患上了食管癌。  南京明基医院胸外科主任沈祯云介绍,长期较大量喝酒会导致食管癌。不同种类的酒含有的酒精度数不同,应该说对于食管、胃黏膜的损害程度不同,度数含量越高,造成的食管黏膜变性作用越明显,长期大量饮酒,特别是白酒,也会造成胃炎以及酒精性肝硬变,最终会出现食管静脉曲张以及呕血和便血,喝酒时伴随的剧烈呕吐有时也会导致贲门食管粘膜撕裂综合征,反复呕吐会导致贲门松弛,从而成为返流性食管炎的最初诱因。喝酒后的剧烈呕吐有可能出现自发性的食管破裂,抢救不及时直接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而死亡。总之,喝酒与食管癌脱不了关系。  沈主任还说,除饮酒外,食道癌的发生还与以下最常见的生活恶习有关:1、食物的过热,偏硬,制作粗糙,辛辣刺激对食管黏膜产生破坏,继发癌变。2、饮食不当,进食腌制,霉变等含有亚硝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含有真菌素的食物,食道癌的发病率则增高。3、烟酒的刺激,饮酒与吸烟是生活和社交上的常见习惯,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协同致癌作用。4.动物脂肪。5.含残留农药的蔬菜,水果。6.自来水中的“杀菌剂”氯气会放出活性氯,它能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一种氯化物。这种氯化物可诱发食道癌、膀胱癌和直肠癌。7.碱液的摄入:碱液是工业用强力化学药品,用于许多清洁清洗过程,甚至包括家庭的清洗剂都含这类物质。当误食,或其他因素造成腐蚀性食道炎,也意味增加了食道癌的机会,有文献指出这些患者在四十年后多数都发生食道癌。此外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食管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同一家族可在同一代或隔几代内发生。李娜华琳月 

详情
2013-06-05

[南京晨报]高度近视半辈子 阿姨终于看清了

看见了,看见了,你们的模样我都能看清了。”在明基医院眼科病房,刘阿姨高兴得像个小孩。大半辈子都没看清过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在看清的那一瞬间,刘阿姨显得特别激动。  年过六旬的刘阿姨自小就是先天性高度近视,小时候就看不清的她只能一直靠配眼镜来改善自己的视力,“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达到1500度了,当时眼镜都不好配,带着厚厚的眼镜走路头都晕得慌。”刘阿姨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刘阿姨的视力状况越发的糟糕,“为了能看见,我四处求医,但凡能听到点希望的医院我都去,只要能治好我的眼睛,可惜都是失败而归。这两年我的眼睛基本都看不见了,和瞎子没啥区别,门也不能出,干什么必须要有人陪着,变成了家人的累赘。有时候想想活着都没啥意思,太难受了。”在刘阿姨放弃之际经人介绍到了南京明基医院,眼科刘文斌主任为其做了详细的检查,“当时来的时候她的眼睛度数已经超过2500度,几乎和双盲患者一样。”刘主任说。随后,刘主任精心为其制定了手术方案,择日为她实施了“0.7毫米超微创晶状体置换术”,手术后第一天,刘阿姨的视力很快就恢复到0.6,让她重见了光明。  据眼科刘文斌主任介绍,近视度数在1200度以上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病友其实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视力很差,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已经达到了残疾标准。  超高度近视大多为先天性,小部分为后天发育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四十岁之后,眼部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不断衰退,视物开始模糊,这时大脑会指挥睫状肌不断地的加强调节,试图去看得更清楚,这样越是看不清越是本能地过度地调节的结果就是:过度的调节及牵拉会进一步损伤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内组织,导致玻璃体浑浊、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病变的发生,临床表现为眼前飞影视物变形视物不见。因此超高度近视患者应该尽早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超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不断下降常被误认为是白内障而手术,白内障手术中超声能量及水流冲击会加重本来就很脆弱的视网膜的损伤,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而失明。目前超高度近视的治疗原则分两步走:第一步提高视力;第二步保持视力。假如正常人的视力为100分,超高度近视大多在30分以下,有的甚至接近0分(失明),因此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提高视力,提高分数。然后再通过后续的治疗控制眼底病情的恶化,尽可能地保存视力,保障生活质量。李娜华琳月 

详情
2013-06-05

[扬子晚报]男子近视2900度听音辨人40年 一场手术视力奇迹恢复正常

电影里分辨脚步声来识别对方的场景现实中真的存在。在昨天南京明基医院“超高度近视病友会”上,一位曾经超高度近视达2900度的王先生便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听音辨人”40余年的痛苦经历。通过一场难度颇高的眼科手术,王先生的近视度数竟然成功恢复到正常人水平,虽然还戴着平光眼镜,但正常视物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再也不用通过分辨脚步声来辨认别人了。通讯员 李娜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因为超高度近视,只能靠脚步和说话声分辨别人  “我是先天性的超高度近视,小学毕业时体检就有1000度了。”王先生无奈地苦笑说,自己“听音辨人”的功夫是被逼迫着“练”出来的。由于近视的度数太高,王先生小时候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都看不见黑板,上课只能依靠耳朵来听。“眼镜配到1300度,支在鼻梁上就真的像戴着酒瓶底。”王先生自嘲地笑笑。尽管戴着“酒瓶底”出门,但眼镜的度数却远不能和自己的近视度数相匹配,靠着顽强的毅力,王先生竟然顺利考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正当走上工作岗位之时,王先生的视力却又遭横祸,因为近视度数太深,他的右眼失明,左眼度数也增至2900度,从此便靠着听辨声音度过了40多年。辨认对方“来客”全都得靠着脚步声和说话声。“有时候,我真觉得我和盲人没啥区别,手术之前你们要是和我面对面说话,我压根不知道你们是谁。”王先生说,“当了老师才是我痛苦的开始,”  原来,当老师少不了的便是辨认学生和改作业,但这对于超高度近视的王先生而言难上加难。“一个优秀的老师总讲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名字和学生对上号,但因为看不见,一学期下来我只能对上一半的学生。”紧贴着学生的作业本才能勉勉强强把作业改完,王先生的视力状态在过去的40多年里每况愈下,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照镜子都无法看清自己的脸。当了20多年的老师,王先生一直都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手术将视力“中和”,近视没了  明基医院眼科主任刘文斌告诉记者,像王先生这样的病例已经属于典型的超高度近视的范畴。“近视度数在1200度以上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病友其实是一群弱势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视力很差,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已经达到了残疾标准。”通过一场技术含量很高的“晶状体置换”手术,王先生的视力竟然奇迹般地恢复到了正常人的水平。  “现在和你聊天时,我一点都不需要把脸贴近你才能看清你是谁了。”王先生说。虽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戴着眼镜,但王先生解释,这是因为自己戴惯了眼镜,突然间摘下会特别不习惯,所以选择了一副平光眼镜夹在鼻梁上。  记者从明基医院眼科主任刘文斌那里了解到,王先生现在还有300度的

详情
2013-06-05

[扬子晚报]两千度近视姐妹终于看清了世界

真的太美了,我又能看到有色彩的东西了。”在明基医院眼科病房,张红、张燕姐妹俩笑逐颜开。这对近视超过2000度的姐妹一直备受困扰,去年年底,姐姐张燕经人介绍来到了南京明基医院。眼科刘文斌主任全面为她进行了检查,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择日实施了“0.7毫米超微创晶状体置换术”,手术后第一天,张燕的视力很快就恢复到0.6。今年4月,妹妹张红在明基医院进行了双眼手术,视力在10分钟的时间内变成正常视力。  刘文斌主任介绍,近视度数在1200度以上的就是超高度近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不断衰退,视物开始模糊,这时大脑会指挥睫状肌不断地加强调节,但过度的调节牵拉会进一步损伤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内组织,导致玻璃体浑浊、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病变的发生。  “0.7毫米微创晶状体置换术”是南京明基医院从国外重点引进的技术,是目前先进的屈光手术之一,手术切口极小只有0.7毫米,通过微小穿刺口把晶状体乳化吸出,避免了传统手术对眼内组织的扰动和损伤,然后再注入一个负度数的人工晶状体去中和高度近视的度数,从而获得较好的视觉恢复。手术不仅创伤极小、也避免了青光眼、白内障等后期并发症的出现,同时也免去了其他屈光手术后需要再次白内障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联系电话:025-52238800-5155,13611516468  李娜

详情
2013-06-05

2000度近视姐妹 20年后终于看清了世界

“真的太美了,我又能看到有色彩的东西了,我能看到窗帘是绿色的,衣服是蓝色的,还能看清大家的模样了。”在明基医院病房,做完手术后的张燕显得异常兴奋,因为在20多年的时间里她几乎都没有看清过周边的东西,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啥样。  “去年我的眼睛越发的厉害了,啥也看不清了,跑了好多医院医生都给了一样的答复,都是说不能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瞎了。”就在张燕准备放弃求医之时经人介绍到了南京明基医院,眼科刘文斌主任全面为小张进行了检查,张燕的双眼近视度数已超过了2000度,刘主任精心为其制定了手术方案,为她实施了“0.7毫米超微创晶状体置换术”,手术后第一天,张燕的视力很快就恢复到0.6,让她重见了光明。  据眼科刘文斌主任介绍,近视度数在1200度以上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患者其实是一群弱势群体,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已经达到了残疾标准。超高度近视大多为先天性,小部分为后天发育性。一般来说40岁之前,尽管视力较差,病情相对稳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之后眼部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不断衰退,视物开始模糊,这时大脑会指挥睫状肌不断地加强调节,试图看得更清楚,这样越是看不清越是本能地过度调节的结果就是:过度的调节及牵拉会进一步损伤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内组织,导致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病变的发生,临床表现为眼前飞影→视物变形→视物不见。所以,如果能够赶在40岁之前施行0.7毫米微创晶体置换术,术后视物时眼睛基本处于放松状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避免病情的发展。  李娜华琳月

详情
2013-04-26

[现代快报]老病友鼓励新病友 用爱传递生的希望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的血液病都是不治之症。患者除了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经受巨大的精神打击。但在南京明基医院,血液病患者却有不一样的境遇。李东是该院血液科主任,她的病人大多是血液病重症,但走进6楼血液科病房时,却感受不到一丝压抑和凝重。病床上的病人如果没有在接受治疗,大多互相聊着天、交流病情,平静的表情、平淡的语气,让人感受不到他们正饱受疾病的折磨。陪伴在侧的家属们脸上也找不到焦躁不安和愁云惨雾。大病当前,正在和死神赛跑的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淡定?“这是病人和病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的结果。”李东笑着说道。康复的患者会回来鼓励新病友在李东掌管的血液科里,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康复了的病人都要承担起义务宣传员的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那些正在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和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患者家属,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渐渐的,在爱心传递的过程中,明基医院血液病之家慢慢成形,目前这个组织有近80人,所有成员都是曾经的血液病患者,都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和互相鼓励打气存活下来,而且生活得很好。47岁的邵女士是病友会会长,她曾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当初治疗中的辛酸痛苦与感动,让她对“义工”这份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她能体会患者面对病魔时的无助,也知道坚持下去的勇气对于治疗是多么重要。所以她经常会主动探视病友,当得知有捐髓者临时弃捐后,她会主动打电话进行劝告,告诉大家捐髓是有爱心的表现。关心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2008年接受骨髓移植成功的小伙陈杨,会不定期地来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李东。每一次来到明基医院,他都会主动去血液科病房为大家加油打气。19岁的山东姑娘周玉芝,接受了自体移植后需要定期来医院复诊,每次来复诊,她都会问李东:“李主任,有没有需要我去打气的病人啊?”为什么他们都能主动地去关心其他病人,并且愿意给予帮助呢?因为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岔路口,感到彷徨迷惑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也同样有病友真诚、无私地帮助了他们。在李东主任的电脑里,有这样一张照片,康复后回到医院的台胞黄先生,站在同样患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在接受治疗的邹女士床前鼓励她,两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乐观的笑容。李东主任谈到自己的病人总会露出欣慰的表情:“对于血液病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绝望。面对疾病,他们固然需要医生的治疗和关怀,但更能给予他们力量和信心的——是来自与他们有相同经历和体验的病友的鼓励。”在明基医院血液科,病人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传递爱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已成为了一种自愿行为,很多的病人因此而受益、完成了治疗、疾病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康复后的他们纷纷自愿加入到血液病之家,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完成治疗。李娜

详情
139 140 141 142 143/179页 共2142条 144 145 146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