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互联网医院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5-09-05

[南京晨报]与国际接轨,中外专家齐聚助力喉癌规范化诊治再上新台阶

9月2日,为期一周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5年学术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上午,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imonR.Best教授与南京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一起,为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公益咨询、并举行病例讨论会,中外专家以病例、手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喉癌规范化治疗技术全貌,力推喉癌规范化诊治再上新台阶。“强专科大综合,国际接轨,台湾特色。”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介绍,该院建院17年来,“2.0版本”的明基医院,一些学科尤其是一些亚专科和专病的建设,如胰腺中心、神经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的一些疾病和骨科,均已跑到了行业前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最近五年,对喉乳头状瘤这一疾病更是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设计。在咽喉疾病中,喉乳头状瘤常常让人“谈瘤色变”。作为复发型喉乳头状瘤精准治疗的专家,于振坤介绍,喉乳头状瘤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都是由HPV病毒引起的。虽然喉乳头状瘤是罕见病,但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其发病因素方面,多是母婴垂直传播。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再加上儿童咽喉部空间小,手术很难完全清除病灶,因此一旦染上喉乳头状瘤,很容易复发。反复的发作和手术,可能会导致声音的改变甚至失声,以及气管和喉咙的损伤,影响孩子的未来。SimonR.Best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与于振坤教授协同诊治一些复杂的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患者,大家就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激光治疗还有生物靶向治疗等进行一些交流,这也让他看到中国在治疗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就喉乳头状瘤这一单病种来说,由于明基医院在临床治疗丰富性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明基治疗方案’还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际上的一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于振坤介绍,就在两周以前,美国针对喉乳头状瘤的HPV疫苗上市申请已获FDA批准,未来三到四个月就将应用到临床,希望通过此次分享和交流,下一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明基医院能有更多的合作和联动,共同推动咽喉头颈肿瘤精准诊疗临床研究的开展。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孙苏静

详情
2025-09-05

[新华日报]诊室里来了“洋大夫”!中外协力助推喉癌规范化诊治再上新台阶

9月2日上午,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imonR.Best教授走进南京明基医院诊室,进行喉乳头状瘤联合公益咨询。这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举办2025年学术周活动中的一幕。中外专家还将通过联合查房、病例讨论会、喉乳头状瘤诊疗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搭建中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学术交流的桥梁,促进先进诊疗技术的共享与提升。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介绍,在咽喉疾病中,喉乳头状瘤虽然是罕见病,但常常让人“谈瘤色变”。喉乳头状瘤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都是由HPV病毒引起的。儿童患者多是母婴垂直传播,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再加上儿童咽喉部空间小,手术很难完全清除病灶,因此一旦染上喉乳头状瘤,很容易复发。反复的发作和手术,可能会导致声音的改变甚至失声,以及气管和喉咙的损伤,影响孩子的未来。成人型喉乳头状瘤属于癌前病变,有转化为喉癌、下咽喉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所以成人更要积极治疗。此次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imonR.Best教授走进南京明基医院诊室,与于振坤院长一起诊治患者,开展公益咨询。“我们还会就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激光治疗还有生物靶向治疗等进行一些交流。中国在喉乳头状瘤方面有很多治疗经验,很值得学习。”SimonR.Best教授表示。“强专科、大综合,国际接轨、台湾特色。”接受采访时,于振坤用这四个词来概括“2.0版”明基医院。建院17年来,明基医院的一些学科尤其是一些亚专科和专病的建设,如胰腺中心、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等等,均已跑到了行业前列。“就喉乳头状瘤这一单病种来说,明基医院在临床治疗丰富性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会针对每一位病人不同的分型分期提供精准、适宜、前沿的诊疗方案。这种‘明基治疗方案’得到了患者和业内的普遍认可。”于振坤介绍,此次“洋大夫”走进诊室,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诊疗服务,也为中外医学专家搭建了一个近距离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学术周的分享和交流,下一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明基医院能有更多的合作和联动,共同推动耳鼻咽喉头颈肿瘤精准诊疗临床研究的开展,让更多患者受益。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彦

详情
2025-09-04

[学习强国]新突破!年轻女性不幸患罕见型白血病,脐血干细胞移植迎来新生

近日,遭遇罕见白血病患者乐乐(化名)终于在南京明基医院迎来新生。值得一提的是,乐乐从去年3月份首次复查后,此后的每个月常规复查骨髓,均未见异常。2024年8月24日傍晚,在南京明基医院,120送来一位特殊的年轻患者,突发晕厥4小时,有柏油便史,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医生会诊同时,血常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白细胞0.84×10⁹/L,血红蛋白39g/L,血小板77×10⁹/L。该院急诊紧急会诊,血液科张凡副主任到场后,发现除了严重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里可见到原始细胞,意识到病情严重后立即收治入院。随着血液科的骨髓检查结果的提示,乐乐确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T淋和髓系混合表达)。南京明基医院血液科移植专家丁家华主任介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类罕见类型白血病,占所有急性白血病约2%,恶性细胞同时表达两种白血病抗原,恶性度非常高,治疗后完全缓解难,长期生存更难,据统计单纯化疗长期生存不足20%。该院血液科团队通过复习文献、科内讨论,总结了国内外对这一罕见类型白血病的诊治进展,为患者制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包括前期诱导化疗、中华骨髓库寻找配型、制定骨髓移植计划。经过4个疗程的大剂量化疗,患者骨髓获得完全缓解。中华骨髓库也传来好消息,找到了全相合供者,而且志愿者也愿意捐献。就在所有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时,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传来志愿者体检结果:血细胞携带a地贫基因和G6PD基因缺陷。然而,此时再寻找其他供者已来不及,患者骨髓缓解时间短,随时面临复发风险,丧失最佳移植时机。血液科团队再次跟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改做脐血干细胞移植。丁家华告诉记者,脐血干细胞移植不同于常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来源于中华脐血库,HLA配型要求不严格,患者大多能找到合适脐血。关键是时间短,从检索到使用,最快1周就能完成,非常适合中途急需移植的患者。理发、置管、药浴、进仓、预处理,2025年1月24日上午9点随着脐血干细胞的输入,乐乐的生命之光再次点燃。然而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乐乐术后经历了各种感染、肠道排异等一系列并发症,幸运的是,在血液科移植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脐血干细胞成功植入并成活,正常造血恢复,3月20日,乐乐首次复查骨髓就提示白血病微小残留阴性,干细胞完全嵌合。此后常规每月复查骨髓,一共6次,骨髓均未见异常。丁家华介绍,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恶性血液病的终极治疗手段,因其技术难度高、干细胞来源窄、治疗周期长、风险大、费用高,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但明基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已积累了丰富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尤以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特色,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

详情
2025-09-02

[紫牛新闻]八旬老人心脏告急,血管里“开山劈石”完成生命逆转

七月底,年过八旬的王爷爷被一阵突如其来的胸闷压得喘不过气,胸骨后及剑突下闷堵感挥之不去,冷汗瞬间湿透了衣衫。一周之内,这种疼痛折磨反复来袭,便在当地医院就诊。而急诊的检查对王爷爷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0.5%,血糖控制糟糕,pro-BNP超过8000pg/ml,心肌损伤标志物TnI显著升高,心电图更是让人担忧——频发室性早搏、T波异常;而最令人揪心的是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钙化如同钢筋水泥般坚硬,血管扭曲变形。“钙化太重,支架进不去;年龄太大,基础病太多,搭桥风险太高……”当地医生无奈地摇头,老人似乎被推到了“悬崖边缘”。带着不甘与最后一丝希冀,家人带着老人来到南京明基医院心血管内科蔡伟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就诊,蔡伟副主任仔细研究患者病情,认为还有冠脉介入机会,遂收入院。入院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新详细分析影像资料后发现,虽然患者血管钙化程度骇人,但左主干尚未累及,这正是关键的突破口。在李新副院长主持下,心血管内科进行了深入的术前讨论,决定亮出“组合重拳”:冠脉内旋磨术——这柄精密的“金刚钻”,将以高速旋转的钻石磨头,一点点啃噬掉血管内那些顽固的钙化壁垒,为后续治疗开辟通道;震波球囊技术——如同在血管内引爆微型“冲击波”,震裂深层的钙化斑块,使血管重获弹性;最后才是支架的植入,为这条历经“开山劈石”后的生命通道提供长久的支撑。手术日当天,王爷爷被推进DSA心导管室,局麻后,李新副院长、蔡伟副主任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2小时的血管重塑,最终,两枚支架被顺利输送至病变最严重的左前降支,稳稳释放撑开。当影像屏幕上清晰显示血流重新顺畅地通过那曾经几近堵死的血管时,导管室内凝重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注入暖流,生命通道打开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冠脉有钙化。”副院长李新介绍说,钙化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难以攻克的关键堡垒,“我们通过冠脉内旋磨联合震波球囊技术,消蚀并修饰钙化斑块及钙化结节,碎裂深层钙化环,提高了后续支架释放质量,达到理想的支架贴壁和膨胀效果,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老人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当天,他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本以为只能等日子了,没想到还能再享几年清福,太感谢你们了!”从“判死刑”到重获新生,王爷爷的生命突围,是高龄复杂冠心病治疗领域一次值得铭记的技术亮剑。通讯员蒋佳佳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许倩倩

详情
2025-09-02

[现代快报]八旬老人冠状动脉钙化硬如水泥,医疗团队“钻墙碎石”打通血管

近日,年过八旬的王大爷突然感到心慌胸闷,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而且隐隐作痛。一周之内,他被这种痛苦反复折磨,在当地医院急诊检查,发现王大爷的心脏已不堪重负,而且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最终他来到南京明基医院寻求帮助。老人胸闷遇重重危机当地医院急诊检查发现,王大爷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0.5%;心功能很差;心肌损伤标志物也显著升高。此外,他还频发室性早搏、T波异常;最令人揪心的是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钙化如同钢筋水泥般坚硬,血管扭曲变形。当地医生表示,钙化太重,支架进不去;年龄太大,基础病太多,搭桥风险又太高。于是老人来到南京明基医院心血管内科蔡伟副主任医师门诊处就诊,蔡伟仔细研究了患者病情,认为还有冠脉介入机会,遂收入院。找到突破口“打通”血管入院后南京明基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新详细分析影像资料后发现,虽然王大爷的血管钙化程度骇人,但左主干尚未累及,这正是关键的突破口。在李新的主持下,心血管内科进行了深入的术前讨论,决定亮出“组合重拳”:冠脉内旋磨术——这柄精密的“金刚钻”,将以高速旋转的钻石磨头,一点点啃噬掉血管内那些顽固的钙化壁垒,为后续治疗开辟通道;震波球囊技术——如同在血管内引爆微型“冲击波”,震裂深层的钙化斑块,使血管重获弹性;最后才是支架的植入,为这条历经“开山劈石”后的生命通道提供长久的支撑。手术当天,王爷爷被推进DSA心导管室,局麻后,李新、蔡伟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2小时的血管重塑,最终,两枚支架被顺利输送至病变最严重的左前降支,稳稳释放撑开。影像屏幕上清晰显示,血流重新顺畅地通过那曾经几近堵死的血管。早筛早治是关键术后恢复期,老人的变化令人欣慰。曾经如影随形的胸闷胸痛悄然退场,呼吸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畅快。出院当天,王爷爷紧紧握住医护的手:“本以为只能等日子了,没想到还能再享几年清福。”李新指出:“钙化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难以攻克的关键堡垒,我们通过冠脉内旋磨联合震波球囊技术,销蚀并修饰钙化斑块及钙化结节,碎裂深层钙化环,提高了后续支架释放质量,达到理想的支架贴壁和膨胀效果,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王爷爷重获新生,见证着医学发展的温度。李新表示,让更多高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需要医生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更需要公众提升疾病早筛意识。通讯员李娜蒋佳佳现代快报/现代+记者梅书华

详情
2025-09-02

[南京晨报]让生命更有质量,安宁缓和医疗为中末期患者保驾护航

安宁疗护、缓和医疗、临终关怀……这些词在国内认知似乎区别并不大,都是指从不可治愈疾病的晚期状态走向生命结束之前的医疗和照护服务。但国际上对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定义和国内是有一定出入的。8月22日至24日,“汇聚六朝金陵,共话安宁缓和新程”首届南京明基医院国际安宁缓和大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位安宁疗护专家齐聚,共话安宁缓和学科发展。缓和医疗是什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缓和医学科执行主任周智告诉记者,曾经在医院里面,做过一个调查,随机问了100个人,不知道!就安宁疗护呢?大概百分之十几的人是知道的,临终关怀80%的人是知道的,所以说大家都把它作为临终关怀的代名词。很多人误以为缓和医疗只针对生命终末期患者,甚至将其等同于“等待离世”。如果说,安宁疗护护航人生“最后一公里”,而缓和医疗走到患者和家属身边的时间应该更早。“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定义,中晚期这种病人,尤其是肿瘤病人,在早期抗肿瘤治疗的时候,或者是其他的病人在治疗的时候,缓和医疗就应该介入进去,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到最后不能做化疗的时候,缓和医疗应该贯穿其中,而不是等到疾病进入终末期,不行了,缓和医疗再介入,是不对的。”周智介绍,安宁缓和医疗不仅是在病房,在门诊也是可以。对患者来说,缓和医疗相当于定期保养,比如出现化疗副反应,可以到门诊来处理,需要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健康指导等,我们都是可以介入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尊严。”活动当天,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慈怀疗护部主任余俊明介绍,慈怀疗护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了解需求,规范政策,是推广慈怀疗护的基础;其次在临床教育方面,在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中,广泛开展慈怀疗护的教育和科普;此外还需在研究、质量评估、认知等多方面下功夫。“新加坡2019年曾做过一项针对民众对慈怀疗护的调查访问,结果表明约只有50%的民众对此有了解,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余俊明说。通讯员 李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详情
2025-07-30

[紫牛新闻]100℃也不能将它“杀死”!如何远离这个“超级致癌物”?

近日,郑州一60岁女子因为呕吐、腹泻前往医院就医,医生在她胃中发现大量黄曲霉菌。探寻病因得知,该女子一双筷子用了5年没有更换,高度怀疑与此有关。话题#女子筷子5年不换胃里发现黄曲霉菌#也冲上微博热搜。目前,该女子经过治疗已经康复出院。南京明基医院营养科主任周彤提醒,除了菜板,黄曲霉素主要污染对象有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玉米、大米、花生油、玉米油等。此外,坚果、豆类、肉类、乳及乳制品等也容易被污染。而“杀死”黄曲霉素需要280℃的高温,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定期清洁卫生死角。记者发现,近年来关于黄曲霉素污染事件的报道并非个例。比如6月,就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河南一女子劈开用了几年的菜板,发现里面是拼接的,已经全部发霉变质,“黄曲霉素窝”被揪出。“木质菜板、筷子等的表面存在天然的细小孔隙和裂纹,每次使用后即便经过简单冲洗,仍会有水分和有机物残留在这些缝隙中,为黄曲霉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理想环境。”周彤主任说。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少量摄入就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肝衰竭甚至死亡。它还是I类致癌物,长期低剂量摄入会增加肝癌、胃癌、肾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但它真的很容易滋生吗?其实也并非如此。专家介绍,要产生黄曲霉素需要非常多的条件,首先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足够的特定营养成分,还要必须被携带产毒基因的黄曲霉污染。以生活中黄曲霉素风险较高的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食物来说,即便是被黄曲霉污染了,也不是说一定会有黄曲霉素,因为不是所有黄曲霉都有产生黄曲霉素的基因,许多黄曲霉基因型并不能产生黄曲霉素。但我们能做的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就是,发现食物发霉,必须整个丢弃,因为已经霉变的食物,即便切掉变质部分,剩余部分也可能已被毒素渗透。一旦产生黄曲霉毒素,便极难彻底清除,因为100℃煮沸无法破坏毒素,因此预防霉变比事后处理更重要。周彤主任建议,要防范这种“隐形威胁”,关键在于科学储存食物和日常卫生清洁。“黄曲霉菌偏爱高淀粉、高脂肪的食物,像粮油、坚果等食品的储存环境需要保持干燥,密封容器可以有效隔绝污染。菜板、筷子保持干燥,定期更换(木质建议半年一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许倩倩

详情
2025-07-30

[南京晨报]外卖优惠券推高急诊量年轻患者最多 专家呼吁:警惕外卖“价格战”下的健康隐患

“0元”喝奶茶、“1元”吃炸鸡、连平时高高在上的品牌咖啡都在外卖平台优惠券的加持下纷纷开始“接地气”,殊不知,在全民“薅羊毛”的同时,身体先扛不住了。7月29日,记者从南京多家医院了解到,高温加上不健康饮食之下,急性肠胃炎等频发,更有一些年轻人因习惯性点外卖,被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盯上”。每天一杯奶茶,23岁小伙被痛风“盯上”“医生,我的膝盖突然肿得像馒头,疼得路都走不了。”23岁的小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诊室,脸上满是痛苦。经检查,小林的血尿酸值高达880μmol/L,远超420μmol/L的正常值上限,被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而追根溯源,这突如其来的病痛与他每天至少一杯的奶茶脱不了干系。小林告诉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学博士苏定雷,自己是奶茶的忠实爱好者。近半年来,他几乎每天午休都会到公司楼下的商场买杯奶茶,有时加班比较晚,还会再点上一杯。“我觉得现做的奶茶比普通饮料健康,而且我还挺关注健康的,所以一直点的是三分糖,没承想还是出了问题。”小林懊恼地说。苏定雷介绍,小林每天一杯奶茶,长期下来,果糖摄入过量,这就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埋下了隐患。随后,苏定雷先对小林采取消炎镇痛治疗,帮助其缓解了疼痛;之后,又通过药物为小林进行降尿酸治疗,最终使其尿酸降至达标范围内。急诊腹痛门诊,一天接诊五六十位肠胃炎患者满20减15,满30减20……在“白菜价”甚至免单的诱惑下,今年30岁的吴先生因晨起呕吐、上腹胀痛来到南京明基医院急诊腹痛门诊。吴先生回忆说,前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在外卖优惠券的加持下,夜里又外卖了烧烤,而且还喝了冰箱里的冰啤酒,没想到一大早肚子就发出了“抗议”,吐的都是前一天晚上的食物残渣。该院急诊腹痛门诊接诊医生杨国祥经初步检查后,抽血化验提示患者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超标,吴先生确诊急性肠胃炎。“不健康饮食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近期在急诊十分常见。”杨国祥告诉记者,“询问患者的时候,经常就是吃了热的又喝了冰饮,或是吃了饭又点了外卖夜宵或下午茶,吃得过多或者不健康,加上晚上受凉。急性肠胃炎近期每天都有,每天能来五六十位患者,绝大多数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急诊上半夜非常忙。”外卖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杨国祥建议,外卖虽便捷,一定要适量,慎选“重口味”。更不可贪图商家优惠券,一味“薅羊毛”,多买贪吃,埋下健康隐患。毕竟外卖的价格不昂贵,但健康的代价谁也承担不起。实习生廖勇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孙苏静

详情
2025-07-25

[紫牛新闻]九旬老人突发险疾,抽丝剥茧精准守护“生命温度”

在医疗救治的战场上,高龄患者往往是最具挑战的“难题”。他们症状隐匿、病情复杂,如同包裹着层层迷雾的“生命密码”,需要医者用加倍的细心与专业去破译。近日,南京明基医院老年科就成功“解码”了一位90多岁老年男性患者的危急病情,解开了困扰他多日的发热、呕吐谜团。十多天前,这位老爷爷突然出现高热、寒战,家人急忙送医。检查结果令人揪心:白细胞值高达24×10⁹/L,远超正常值!随后,老人又出现了剧烈呕吐,食欲急剧下降。在外院经过抗炎等治疗,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看着耄耋之年的亲人日渐憔悴,家属心急如焚。高龄老人的疾病表现往往“不走寻常路”,症状极不典型,再合并本身多种基础疾病,这给诊断带来了巨大困难。入院后,老年科团队立刻为老人安排了全面细致的检查。面对复杂的病情,他们没有丝毫懈怠。医疗团队反复梳理病史,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层层深入分析。最终,真相浮出水面——导致老人持续发热、呕吐等一系列痛苦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肺部感染!明确了病因,治疗就有了明确方向。医生们为老人量身定制了精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同时给予精心的营养支持和全方位护理。在老年科医护团队日夜不息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发热消退、呕吐停止、食欲逐渐恢复。复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已康复出院!此次成功救治,是南京明基医院老年科综合实力的生动体现。从面对不典型症状时的敏锐洞察和严谨分析,到明确诊断后的精准治疗与精心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汗水与对生命的敬畏。面对老年患者复杂的健康挑战,老年科始终秉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严谨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用专业与温度,为老年朋友的生命健康筑坚实的守护屏障。通讯员蒋佳佳

详情
2025-07-25

[扬子晚报]一条来自1970年的“远古项链”,竟让自己中毒了?

近日,一位网友发视频称自己在意大利中古集市上买到了一条来自1970年的“远古毒项链”。因为在佩戴后的第二天早上,这位网友的脖子就开始变得又红又肿,还奇痒难耐。眼看皮肤受损的面积越来越大,便赶紧去药店找医生开药,说医生确诊为镍金属中毒。其实,一些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里含有的重金属引起皮肤过敏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导致中毒的风险并不高,尤其是短时间接触。南京明基医院皮肤科主任康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位网友视频中呈现出的皮肤状态来看,更可能是镍过敏导致的接触性皮炎。“如果是镍中毒,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来说,只有高浓度的镍才会引起急性中毒,低浓度镍长期吸收也可能发生慢性中毒,但一般影响的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而即便皮肤有一点破损,在佩戴含有镍的饰品后,发生中毒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该网友在视频最后对出现这一情况的原理解释以及防止措施也是针对过敏展开的。”康莉主任说。“在门诊上,如果遇到局部反复发生湿疹的患者,我们会建议患者做斑贴试验来寻找可能的接触性致敏物,这与食物或吸入物引起的过敏是完全不同的反应。”康莉主任说,在没有明确致敏物前,皮肤由于长期接触致敏物导致其处于敏感状态,加上搔抓等刺激可在接触部位发生慢性湿疹样改变,临床常诊断为慢性湿疹,但其本质是慢性接触性皮炎,去除致敏物后经过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当然,在可能引起过敏的金属里面,最为普遍、嫌疑最大的金属成分就是镍了,甚至镍引发的接触性皮炎还有“镍皮炎”这一称呼。记者了解到,镍不仅有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而且价格低廉、光泽度高,所以会广泛应用在耳环、项链、手链等饰品和眼镜框、皮带扣、纽扣或表带等日常用品中。有研究表明,镍离子在汗液的作用下更容易溶出,所以,在夏季或潮湿环境中佩戴含镍饰品更容易引发过敏。长时间使用后因为磨损导致表面镀层受损,镍离子也更容易接触皮肤,这是一些金属制品早期使用无反应,1-2年后才出现皮肤过敏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局部发生镍接触性皮炎后,由皮肤破损导致镍吸收入人体后,可能会发生全身的过敏性皮炎(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康莉主任提醒,最好选择低敏、安全材质的饰品,如足金、足银、钛、陶瓷等;避免皮肤破损时佩戴;运动、洗澡时取下,定期清洁首饰,注意佩戴卫生。发现金属制品有磨损后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及时更换。“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取下首饰,外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严重时立即就医。”。当然,镍过敏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人群中,通过斑贴试验是可以明确的,大多数人不必草木皆兵。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许倩倩

详情
1/180页 共2155条 2 3 4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