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4-04-16

[紫金山]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会议由李新副院长主持。李新副院长主持会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首先致开幕辞,对南京市第一医院领导及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于院长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我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我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做出更大贡献。于振坤院长致辞王书奎书记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陈鑫主任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陈尔东处长与罗翠凌副院长签定医联体协议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书记总结致辞,此次合作将会树立公立-非公医院合作的典范,望两院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他表示,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南京明基医院深化合作是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牵头单位,医院将充分发挥优势,在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双向转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带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促进双方学科快速发展,以提升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心脏外科学科体系,以期更好地造福百姓,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王书奎书记总结致辞通讯员李娜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蒋晓春

详情
2024-04-16

[南京晨报]心血管疾病诊疗迈上新台阶,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如何将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形成闭环,出色的心血管外科手术必不可少。4月15日下午,陈鑫教授工作站正式落户南京明基医院,与此同时,南京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正式达成医联体合作,该院也成为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预计今年5月,市第一医院将选派心胸血管外科团队专家入驻南京明基医院,为该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注入“新血液”。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书记与南京明基医院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而且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分科也更趋专业化、精细化。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南京明基医院经过16年的发展,有成绩也有进步,但也必须承认,像胸心外科这样高精尖的学科发展仍动力不足,此次携手国家级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届时,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将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打造出一张“拥抱建邺”的健康新“名片”,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据了解,胸心外科是国内外心血管外科最难攻克、也是最后攻克的领域,该领域手术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对整个医疗技术团队要求非常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改良和创新的临床技术在国内100多家省市医院以及美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科室的心血管手术数量和质量连续12年省内第一。婴幼儿心脏移植、同期心肾联合移植、二次原位心脏移植均填补江苏省空白,连续3年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前10位。鉴于该科室在全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地位,受邀参与了中国冠心病血运重建指南制定、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规范的制定,冠心病外科领域和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并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市第一医院陈尔东处长与罗翠凌副院长签定医联体协议“计划今年‘五一’以后,陈鑫教授团队将选派专家轮流到南京明基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坐诊、手术,届时借助南京市第一医院学科发展的经验,打造新团队,同质化发展南京明基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于振坤说,将来,南京明基医院从内科的防治、救治,胸痛中心的急救到外科手术的挽救,将心血管疾病的救治形成闭环。届时,南京河西地区乃至全市老百姓的心血管健康保障将又多出一道新防线。

详情
2024-04-16

[现代快报]两院牵手合作 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李娜记者刘峻)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南京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书奎、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医务处处长陈尔东、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主任史宏伟、重症医学科主任章淬、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秦卫、肖立琼、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党委书记李东、副院长罗翠凌、李新、王汉东、李澄、潘奎静、陈明祥、院长特别助理沈正善、相关临床科室及行政职能部门主管等出席揭牌仪式。会议由李新副院长主持。李新副院长主持会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首先致开幕辞,对南京市第一医院领导及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于院长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明基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医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
2024-04-15

[南京晨报]误把蜱虫当成“痣” 及时就医救回一命

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家的户外活动明显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皮肤的问题也迅速增加。近日,被蜱虫叮咬的人屡见不鲜,记者从南京明基医院皮肤科了解到,该科室日前连续接诊了两位被蜱虫叮咬的患者。该院皮肤科接诊医生康莉主任医师介绍,一位说自己发现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看需不需要处理,担心恶变;另一位则说发现腹部叮了个虫子,自己也不敢弄,上网查可能是“蜱虫”,到医院来处理一下。康莉主任仔细检查了两位患者的皮疹:都是赤豆大小突出的异物,一个呈黑色、一个呈灰色(基底有轻度红肿),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边缘部位的多数细小足。由此判断是蜱虫叮咬在了皮肤上。明确判断后,康主任顺利将蜱虫去除,并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等对症处理。康莉介绍,春夏季节,蜱虫叮咬的高峰也来了,大家一定要重视。每年因蜱虫叮咬和不科学的取蜱虫导致的皮肤问题甚至全身感染时有报道。蜱虫也称壁虱、草爬子,属于蛛型钢动物,有吸血习性。蜱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各个阶段均可叮咬宿主、吸食血液。不吸血时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常常被忽视,吸血后有如赤豆甚至更大。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灌木丛、树林中。专家提醒,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一旦怀疑或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以免发生感染甚至导致全身的疾病。因此,康莉建议:1、外出游玩最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2、穿长袖长裤的衣服和全封闭的鞋子,袖口最好扎起、下摆缩口,这样可以避免蜱虫从衣服的缝隙里钻进去。回到室内后应及时去除衣物,检查皮肤情况。3、蜱虫常寄生在牛、马、狗等动物体表,偶尔叮咬人。故宠物、家畜应定期驱虫,注意环境卫生。4、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叮咬人后,除了引起宿主皮肤的局部充血水肿外,有的蜱虫在吸血过程中唾液还能分泌麻痹神经的毒素,引起局部神经的损害,或是宿主的全身瘫痪。因此,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不要用镊子等工具硬将蜱虫拔除,会导致蜱虫口器的倒刺留在皮肤中,倒刺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其携带的病原体也更容易导致全身的疾病。正确方法是,被蜱虫叮咬后可以应用乙醚、煤油涂在蜱虫表面(主要头部),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者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这时用镊子轻轻夹取。如果不能去除应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对症处理。如在叮咬后1-2周出现发热、乏力、全身皮疹,要考虑虫媒传染病的发病,需及时到医院处理。通讯员 蒋佳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详情
2024-04-15

[扬子晚报]以为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蜱虫

近日,南京明基医院皮肤科接连来了两位“特殊”的患者。一位说自己发现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看需不需要处理,担心恶变;另一位则说发现腹部叮了个虫子,自己也不敢弄,上网查可能是“蜱虫”,到医院来处理一下。皮肤科康莉主任医师仔细检查了两位患者的皮疹发现,患处都有赤豆大小突出的异物,一个呈黑色、一个呈灰色(基底有轻度红肿),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边缘部位的多数细小足,判断是蜱虫叮咬在了皮肤上。康莉顺利将蜱虫去除,并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等对症处理。视觉中国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康莉主任提醒,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如果用镊子等工具硬将蜱虫拔除,会导致蜱虫口器的倒刺留在皮肤中,倒刺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其携带的病原体也更容易导致全身的疾病。被蜱虫叮咬后可以应用乙醚、煤油涂在蜱虫表面(主要头部),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者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这时再用镊子轻轻夹取。如果不能去除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对症处理。如在叮咬后1-2周出现发热、乏力、全身皮疹,则要考虑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春暖花开,蜱虫叮咬的高峰也来了。大家外出游玩最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最好穿长袖长裤和全封闭的鞋子,袖口最好扎起、下摆缩口,这样可以避免蜱虫从衣服的缝隙里钻进去。回到室内后应及时去除衣物,检查皮肤情况。

详情
2024-04-03

[新华日报]大脑内“拆弹”,守护人体“司令部”

当今社会,脑肿瘤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报告显示,脑肿瘤的发生率已位列全身肿瘤的第10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新华日报《跟着名家学健康》栏目,本期对话南京明基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汉东教授。这位从医41年,动过8000多台脑部手术的大咖专家,将带领我们更多地认识脑部肿瘤,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拆弹”,共同守护我们大脑这个“司令部”。动最难的脑部手术,啃“最难啃的骨头”11岁的孩子已经经历过两次开颅手术,但脑中巨大的胶质瘤贴着脑干长,在南京明基医院王汉东教授这里,端掉了“大祸患”;30岁的方先生右侧颞叶肿瘤直径7厘米,好几位专家评估“手术即瘫痪”,王汉东教授采用微创的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完整地切除了病变,方先生肢体感觉、肌力和语言功能均未受到影响……复杂难治性脑肿瘤手术,在王汉东教授这里已经“只道是寻常”,很多在其他地方开颅失败的患者,还会慕名而来。王汉东教授告诉记者,颅内肿瘤实际上是很大的一个范畴,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是颅内原发的四大类肿瘤,近年来淋巴瘤等转移性肿瘤也有明显增多。颅腔是一个密闭的腔,当腔内额外长出肿瘤来,颅腔压力增高,肿瘤还会压迫到运动、视觉、听觉等神经,产生肌力下降、偏瘫、失明、失聪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在所有脑部肿瘤中,长在颅底的肿瘤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颅底的肿瘤深入大脑内部,周围密集分布神经与血管,肿瘤会被其他脑组织遮住,还可能挤压、包裹住脑组织。手术要越过层层“关卡”去将肿瘤“掏”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光是“到达”就已经困难重重。王汉东教授举了他最近很关注的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为例,这种肿瘤基部常位于枕骨大孔前缘,并常累及延髓、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切除需要主刀医生具有丰富神经外科解剖知识、娴熟的手术技巧及对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的熟练应用。这种手术通常会选择远外侧入路,医生需要患者枕部外侧做一个十七八厘米长的切口,将头骨打开就需要耗上三个小时。王汉东教授改良手术方式,正中切口,切口缩短到8-10厘米,从皮肤切开到显露出肿瘤,只需要20分钟。“这样医生可以节省大量体力与精力,来集中力量处理肿瘤本身。”这项改良术式也获得了2023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好的脑外科医生,知道什么时候“止步”手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点,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关乎患者康复程度、生活质量等重要手段。但在脑肿瘤领域,“功夫”要下得更前。“从医生第一次接诊开始,就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规划。肿瘤能不能切除、切除多少对患者是最合适的?医生心里要有全盘的设计。”王汉东教授介绍,脑部肿瘤手术,既要见病灶,更要见“人”。特别是颅底肿瘤的处理,临床上也经历过理念的改变,最开始医生会追求全切,但发现对患者的伤害过大。肿瘤没了,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张不开嘴无法自主进食、看不见了等情况,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现在医生会尽量将颅底肿瘤的大部分切除,尽量保留重要的人体功能。脑部的残余肿瘤组织,或通过伽马刀等放疗手段进一步治疗,或随访观察,必要时二次手术。“我在给年轻医生讲课的时候会说到,一个好的脑外科医生,选择停止手术的那个时间点选得最恰当:肿瘤切得尽量多、残余肿瘤尽量小,大部分功能保全了。再往前走一步,对患者都是伤害。”这个“止步”的“点”,每个医生又不一样,技术弱的医生选择停止了,技术好的医生可以往前再“迈一迈”,需要不断地经验积累。“等真正造成病人严重后果了再去康复,很多时候已经难以挽回。”脑机接口前景令人鼓舞,但前路漫漫在神经外科领域,新兴技术发展如何?热得发烫的“脑机接口”,前景又如何?王汉东教授告诉记者,医学在不断进步,神经外科也在前进中,手术的设备、术中导航等技术都在更新迭代,但作为曾经“生命的禁区”,神经外科的新科技从探索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在其他外科领域应用得风生水起的机器人手术为例,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却还刚刚起步,这主要是基于大脑的复杂性和精细程度。机器人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还相对有限,可以做一些立体定向指引,小的血肿的抽吸、放置电极等,复杂颅底手术,机器人尚不能“上手”。大众关注的脑机接口技术,也在早期研究和探索阶段。“这项技术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如果能通过脑机接口让不能走路的人能走了,看不见的人能看见了,那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也可能为神经外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王汉东教授说,在发展技术之前,脑机接口还面临重要的伦理问题,先给脑机接口定好“规矩”,形成发展共识,在“规矩”下展开研究,才能让技术真正向善。医生提醒:模样变丑了,小心脑肿瘤作祟脑肿瘤的表现多样,很多患者出现了症状,首诊却可能不在神经外科。王汉东教授提醒,有一些特殊的表现需要患者引起警觉,比如模样变丑了,也可能是脑肿瘤作祟。临床上会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嘴巴、下巴、手脚等变大了,有可能是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作祟;有些年轻女性突然出现月经紊乱、泌乳等状况,也可能是垂体泌乳素腺瘤。除了垂体瘤,其他类型的脑肿瘤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了视神经;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影响了听神经;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刺激了大脑皮层。因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脑肿瘤。王汉东主任也提醒,在脑肿瘤求治道路上,有很多患者走了“弯路”。“一旦需要二次开颅做‘翻修手术’,手术难度、损伤以及患者心理压力都会大幅增加。”所以也建议患者找准医院、医生,力争“一击即中”。记者杨彦

详情
2024-03-20

[扬子晚报]肌酐升到900多,半年转为尿毒症! 透析患者还需守护好这条“生命线”

2024年3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肾脏日。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往往起病隐匿,极易漏诊、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已经达到84.4万人,但平均透析龄还不到5年。透析后的并发症、血管通路维护等,亟待提高知晓率。此外,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糖友”也应引起警惕。本期大咖健康课,南京明基医院肾脏内科主任楼季庄,从临床一线,深入解读我们的“净化工厂”——肾脏。糖尿病患者或成慢性肾脏病第一大高危人群50多岁的陈先生(化名)时不时胸闷、气喘,平常吃点东西还会呕吐,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他,一直感觉自己消化功能不太好,于是前往医院检查。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肠胃倒是问题不大,但肌酐已经高到500μmol/L多。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范围大约为:44-113μmol/L(各家医院范围有一定差异),当血肌酐超过113μmol/L时就意味着肾脏出现损伤,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楼季庄主任告诉记者,数据显示,目前肾小球疾病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第一大原因,随着糖尿病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不久,糖尿病将成为终末期肾病排名第一的疾病。“我们现在住院部肾脏病人,其中有一半患糖尿病,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那么为什么糖尿病会造成肾脏损害呢?楼季庄解释道,“首先是由于该疾病本身的自然规律造成的,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后,会在体内形成一些糖基化的终末产物。终末产物从氧化应激等机制上,主要破坏三个方面:第一是破坏人体的大血管,第二个是破坏人体的微小血管,第三是破坏人体的神经系统。从结构上来讲,肾脏是我们人体内血管最丰富的一个器官,由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等组成,其中神经末梢也十分丰富。这种结构的组成就造成了糖尿病容易把肾脏作为损害的首要器官来破坏。”事实上,糖尿病早期,它的高滤过、高灌注就增加了肾脏的负担,而随着病程发展,还会将血管破坏掉,其中包括肾脏内的血管。因此在整个糖尿病病程中,各个阶段都容易破坏肾脏,也就造成了现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楼季庄指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要加强对肾脏的关注,同时加强早期防治,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另外他提醒,除糖尿病患者外,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其次,肾脏的血管丰富,容易受到血压影响;和遗传相关的疾病如多囊肾,父母一方有,子女患病几率也会提高。“总体来说,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但凡影响到血管和免疫系统,以及遗传因素,大家都要引起重视。”楼季庄补充道。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发病往往很隐匿作为人体的“净化工厂”,肾脏可以净化血液,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排出尿液,还兼有调节血压、促进造血、防止骨质疏松等功能。肾脏平常“闷声工作”,不畏辛劳,当它出现问题时,往往没有典型征兆,发病隐匿,故称为“沉默”的杀手。张爷爷(化名)最近体力一直不佳,躺在床上休息了好几天,家人见状赶紧带他前往医院。检查显示,血色素只有3克,严重贫血,接近死亡的程度;进一步检查发现,还有肾衰、肾性贫血。接诊的楼季庄主任告诉记者,肾脏病症状不典型,可能会表现出疲乏无力或是轻度贫血,但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水肿、排尿也正常,并不会太在意,但其实这是逐渐发展“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尤其是20~30岁的年轻人,往往症状较重时一检查已经是尿毒症。”讳疾忌医的李阿姨(化名)就在半年的时间里,从慢性肾脏病逐渐发展为尿毒症,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去年8月她来就诊时血肌酐大约300μmol/L,经过保守治疗后有所下降,同时帮助纠正了贫血。”楼季庄说,“出院后我建议她每个月复诊一次,但她很害怕看医生,不愿意复诊;平常也容易焦虑,睡眠差,血压也控制不好。结果半年没见,她的肌酐升到900μmol/L多,过去还可以保守治疗,现在只能做血透。”他强调,临床上还有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甚至没有走到透析这一步,就因为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被剥夺了生命。血透人数正急剧增加,各种透析并发症需加强防治楼季庄介绍,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的病人,正在急剧增加,血透人数已经达到84.4万人。虽然患者数量在增长,但治疗能力还需提高,各种透析并发症需加强防治。他指出,患者一旦进入透析状态后,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每周需要前往医院2~3次,通过人工肾帮助人体进行排毒排水。正常情况下,人的肾脏24小时都在工作,但尿毒症患者因为肾脏功能衰竭,排毒排水功能丧失,只能依靠“外力”集中式排放,整个过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血压波动,因为人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排水排毒,会造成血管内渗透压和容量的变化,容易出现低血压,由于每个人的血管兴奋程度不同,也可能出现高血压。”楼季庄说,“因为血压的波动,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抽筋,经常表现为小腿上的肌肉像石头一样硬,痉挛的时候病人非常痛苦,如果不及时处理,一般是受不了的。”此外,在透析过程中,血液流到体外后与透析材料接触,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出现胸闷、胸痛、气喘等突发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将危及到生命;而慢性过敏反应也会表现皮肤瘙痒、出疹子等。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衡综合征,表现出头痛、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还有一系列长期慢性的并发症,比如病人会有贫血、皮肤瘙痒,心脑血管等相关并发症。楼季庄强调,透析的过程是一个非生理的状态,可能会出现很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因此特别需要医-护-患之间互相配合,加强甄别,提前预防,及时妥善处理,达到有效治疗。”延长血管通路寿命,守护透析患者“生命线”据了解,血液透析是一个将全身血液有效引出体外,再将过滤干净的血液返回身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通路,没有通路就无法透析。对于透析患者来说,血管通路就是他们的“生命线”。目前血管通路常见的穿刺方法有三种:扣眼穿刺法、区域穿刺法、绳梯穿刺法。需要提醒的是,如若穿刺使用维护不当,血管通路会出现并发症。就在几天前,楼季庄主任刚接诊一位患者,病人膀子上的血管看上去呈串珠状,整个血管的内径达到两三公分以上,后经手术治疗,将扩张的部分收缩,使外形和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楼主任解释道,“有些患者出现血管局部膨胀,是因为血管反复穿刺以后薄弱,形成了动脉瘤或是瘤样扩张;有些是血管壁破裂,血流形成一个血肿,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一个囊腔,称为假性动脉瘤。”他强调,无论是动脉瘤还是瘤样扩张,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都是不利的。“局部鼓‘包’后,还容易被外界侵扰,发生感染;内部局部扩张后,血流形成涡流,还会形成血栓,这些主要和穿刺的使用维护不当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使患者血管通路的寿命尽可能有效延长,楼季庄介绍,“我们很早就建立了血管通路的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宣教员、联络员等共同配合,各司其职。在建立血管通路前,宣教人员会和患者解释为何要建立血管通路以及它的重要性;建立血管通路时,专职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血管等状况,为其建立个体化的血管通路,条件合适,70%-80%的患者会用绳梯穿刺法;血管通路建好后,护理人员会教患者如何维护,遵循使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护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明基医院透析中心血管通路团队有一套建立、维护通路的有效办法,许多患者的血管通路在该中心使用了十多年,他们的经验得到同行及患者的认可。肾友“生命线”血管通路的功能评估,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关键工作之一,也是每一位透析肾友需要掌握的技能。专家提醒,准备透析的患者早期就要意识到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医生,生活中也要加强维护。“建立前,不要增加血管压力,不要让其损伤,平常加强锻炼,使血管增粗,有助于建立血管通路;建好后,保护血管通路区域的清洁卫生以及干燥,避免感染。”楼季庄表示,因为人体的血管资源有限,患者一定要与医护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尽可能延长血管通路的寿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梦航校对盛媛媛

详情
2024-03-06

[南京晨报]呵护女性健康 专家支招破解盆底难题

于洪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女性泌尿外科及尿控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专长各种微创手术治疗泌尿系疾病,尤其在女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复杂性排尿障碍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女性朋友们经过怀孕妊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更年期,伴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很多健康问题接踵而至。一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却往往给生活带来大麻烦,影响身心健康的同时生活质量也会出现明显下降。在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期名家访谈,记者采访到了南京明基医院泌尿外科于洪波主任医师。是什么?约50%的更年期女性饱受困扰中国女性预期寿命接近80岁,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30年,我国的更年期女性将达2.9亿。“更年期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发阶段,约50%的更年期女性饱受困扰。”于洪波主任表示,与失眠、潮热、多汗、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的“标志性”症状相比,盆底功能障碍往往被许多人忽视,甚至觉得年龄大了,漏尿很正常,根本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其实很多更年期症状都是相关联的。”在门诊中发现,有的患者除了白天尿频外,一个晚上频繁起夜,如厕甚至达到10次以上,如此频繁地起夜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患者睡不着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小便”问题,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于洪波介绍,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分很多种,处理方法也各有不同,有些可以采用药物、物理及生物反馈等治疗,有些则需要通过手术,还有一些需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为什么?母女三人都被“尿失禁”缠上今年52岁的汪女士(化姓)因频繁漏尿,日常咳嗽、打喷嚏,尿液都会不自主地流出,为此,她不得不长期带护垫上班,去年年底,不堪其扰的汪女士慕名找到于洪波主任,在经过综合评估和诊断后,汪女士被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汪女士身高不到160cm,但体重却高达85公斤。”于主任表示,肥胖已成为造成她压力性尿失禁的罪魁祸首,在控制体重的同时,汪女士还接受了手术治疗,彻底解决了她多年来的困扰。术后,汪女士感激之余还推荐了同样大体重且遭受着困扰的母亲和妹妹一起接受了治疗。于主任表示,压力性尿失禁指在大笑、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漏出,严重者可在行走时也不自主漏尿,常发生于多产妇及高龄女性。它的发生与怀孕、分娩、长期重体力劳动、肥胖、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此外,久坐一族也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发人群。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轻、中度患者可考虑行为、药物等治疗方法(如适当补充雌激素,练习凯格尔运动,做盆底肌康复治疗等),重度患者可考虑手术。手术原理很简单,就是用一根网带将尿道中段进行无张力悬吊,达到控尿的目的。与传统手术比,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等优势,近期、远期效果均好。怎么办?专家支招应对女性的“慢性杀手”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不管是尿失禁,还是尿频、尿急,或者其他盆底疾病,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是女性朋友不容忽视的“慢性杀手”。“其实它们的治疗都应该是综合性的。有时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成为提高诊疗效果的关键。”于洪波说。因此,如果产后的你即使没有出现盆底疾病,一定要未雨绸缪。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盆底疾病的发生,于洪波主任建议:1、接受产后康复。生育(尤其是难产)是造成盆底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排尿问题并不是立刻出现的,所以产妇通过产后康复让松弛的盆底肌尽快恢复,不仅能尽快恢复身材,还可以减少未来盆底疾病的发生几率。2、控制体重。规律的运动既能轻减体重,又能帮助提高身体各项机能,加强盆底功能,建议日常可进行游泳、跑步、瑜伽等有氧运动。3、保持规律的性生活。女性长期不过性生活,盆底功能也会受影响。

详情
2024-02-28

[紫牛新闻]从确诊到离世仅10天!《摔跤吧!爸爸》主演患的这种罕见病致死率到底有多高?

近日有外媒报道,曾在《摔跤吧!爸爸》中饰演二女儿巴比塔的印度童星演员苏哈尼·巴特纳格尔于2月16日离世,年仅19岁。据悉,苏哈尼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肌炎,从确诊到离世只有10天时间。苏哈尼的父母讲述了苏哈尼生命最后的那段经历:大约在两个月前,苏哈尼手上出现了红点,然后双手开始肿胀,没多久,肿胀就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但一直找不到病因。直到2月7日,苏哈尼因病情持续恶化被送往医院救治,被诊断为皮肌炎。因为发生了感染,病情继续恶化,她的身体出现了积液,肺部受损,呼吸衰竭,即使用上了呼吸机,她的血氧水平仍然很低。最终,在住院第10天离开了这个世界。图视觉中国别担心,并不是所有皮肌炎都有极高的致死率听上去“平平无奇”的皮肌炎,不少人会从字面上理解,它就是关于皮肤和肌肉的炎症。但苏哈尼的患病经历又让人感觉它似乎有些难以确诊,且致死率很高。记者采访南京明基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洪铁艳得知,其实皮肤上出现的红斑、肌肉的酸痛无力等症状只是它的外在表现,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自身免疫系统的损伤,它可能会累及肺部、心脏、消化道等多器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过,并不能笼统地认为它是一个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数据统计,皮肌炎的发病率在(5—10)/100万,远低于另一种类似的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确实属于罕见病范畴。但洪铁艳坦言,在风湿免疫科,皮肌炎却并不罕见,也有很多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预后。“皮肌炎实际上是一个大类,不同类型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都不尽相同。比如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累及到肺,就会出现快速进展的间质性肺病,治疗难度大,这类病人的存活期往往比肺癌患者还要短,可能一两个月就会失去生命。而愈后比较好的皮肌炎类型如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虽也会有肺间质病变、肌炎、多关节炎等情况,早发现早治疗,多能延缓病情进展,获得长久生存期。”皮肤问题反反复复“找不着北”,建议考虑风湿病的可能皮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预防”也无从谈起,及早发现异常表现,及时对症治疗是关键。洪铁艳介绍,皮肌炎特异性的皮肤表现有双上眼睑和眶周的红斑、水肿,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红色或紫红色丘疹等,常对称分布,还可累及到整个颈项部和前胸部的“V”字区皮肤,呈弥漫性红肿。“也可能出现水疱大疱性病变、皮肤坏死、皮肤溃疡等情况,皮肌炎的各种皮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此外,肌肉方面的异常情况也不容忽视。”洪铁艳提醒,当患者出现浑身肌肉疼痛,举手、起立、梳头、穿衣困难时,可考虑是累及到四肢近端肌群的表现;喉部肌肉受累可造成发声困难、声嘶、鼻音;膈肌受累还可造成呼吸表浅、呼吸困难或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内脏器官受累则多在肺部、心脏、消化道、肾脏方面。”“因为皮肤的异常最易发现,所以大部分皮肌炎患者首先都会去皮肤科就诊,甚至直接当作湿疹来治疗。但如果病情总是反复,还是建议去风湿科进一步诊断,以防漏诊。”洪铁艳说,目前医学上还无法彻底治愈皮肌炎,但早期发现并积极配合医生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多能得到有效控制。皮肌炎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患者在这期间也要做好护理工作,比如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尽量避免进食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皮肤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外出时使用帽子、手套、太阳伞的工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许倩倩

详情
1/173页 共2075条 2 3 4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