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缓和医疗、临终关怀……这些词在国内认知似乎区别并不大,都是指从不可治愈疾病的晚期状态走向生命结束之前的医疗和照护服务。但国际上对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定义和国内是有一定出入的。8月22日至24日,“汇聚六朝金陵,共话安宁缓和新程”首届南京明基医院国际安宁缓和大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位安宁疗护专家齐聚,共话安宁缓和学科发展。
缓和医疗是什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缓和医学科执行主任周智告诉记者,曾经在医院里面,做过一个调查,随机问了100个人,不知道!就安宁疗护呢?大概百分之十几的人是知道的,临终关怀80%的人是知道的,所以说大家都把它作为临终关怀的代名词。
很多人误以为缓和医疗只针对生命终末期患者,甚至将其等同于“等待离世”。如果说,安宁疗护护航人生“最后一公里”,而缓和医疗走到患者和家属身边的时间应该更早。“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定义,中晚期这种病人,尤其是肿瘤病人,在早期抗肿瘤治疗的时候,或者是其他的病人在治疗的时候,缓和医疗就应该介入进去,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到最后不能做化疗的时候,缓和医疗应该贯穿其中,而不是等到疾病进入终末期,不行了,缓和医疗再介入,是不对的。”周智介绍,安宁缓和医疗不仅是在病房,在门诊也是可以。对患者来说,缓和医疗相当于定期保养,比如出现化疗副反应,可以到门诊来处理,需要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健康指导等,我们都是可以介入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尊严。”
活动当天,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慈怀疗护部主任余俊明介绍,慈怀疗护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了解需求,规范政策,是推广慈怀疗护的基础;其次在临床教育方面,在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中,广泛开展慈怀疗护的教育和科普;此外还需在研究、质量评估、认知等多方面下功夫。“新加坡2019年曾做过一项针对民众对慈怀疗护的调查访问,结果表明约只有50%的民众对此有了解,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余俊明说。
通讯员 李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