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4-04-29

[南京晨报]切胰保脾!南京明基医院胰腺中心迎来新突破

近日,一位胰腺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胰腺中心成功手术,专家在切除患者全胰的情况下,还成功保留脾脏和脾动静脉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受影响。手术的成功进行,也标志着该院胰腺中心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胰腺疑难杂症诊疗上全面追求“安全、有效、及时、微创、经济”的有机结合。病情罕见,辗转千里慕名求医1月16日,周先生(化姓)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在昆明当地医院接受了更为全面的进一步检查,也前往北京多家医院求医。甚至部分医院诊断其为胰腺癌,告知可能预后较差,生命期也相对较短。不巧的是,其母亲去世前九年也曾疑似诊断为胰腺癌。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周先生当时就懵了。 年仅45岁的周先生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得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胰腺中心苗毅教授是国际知名胰腺专家。1月22日,周先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来到南京明基医院胰腺中心寻求治疗。苗毅教授仔细询问了病史,查看了周先生的临床资料后,安慰他说:没那么严重,这个疾病的诊断应该是胰腺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不是胰腺癌,应该有机会手术切除,手术后也无需特殊治疗。周先生得知后,如获重生,有了生的希望。技术创新,解决难题在明基医院,周先生术前诊断为全身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MEN-1)。1月25日,苗毅教授、奚春华主任等胰腺中心团队为周先生进行了手术。与术前评估一致,术中发现胰腺布满大大小小的几十处肿瘤,遂决定行保留脾脏的全胰切除术。考虑到患者还很年轻,既要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还要兼顾保留脾脏及其他脏器的相关功能,这种手术难度大,技术复杂,对操作要求极高。苗毅教授采用了独创的“后入路逆行保留脾脏胰腺切除”手术路径,完整地切除了病变的整个胰腺,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脏器。经过四个多小时紧张又精细的手术后,成功完成我院首例保留脾脏的全胰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胰腺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据介绍,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I型(MEN-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往往有一定的家族病史。患者易伴发甲状旁腺肿瘤、垂体前叶肿瘤和肠胰内分泌肿瘤等肿瘤,其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相对缓慢,与常说的胰腺癌有显著区别。此病相对少见,临床容易误诊误治。苗毅教授领衔的南京明基胰腺中心,是新型多学科融合的胰腺专病中心。在过去的2023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成功地实施了500多台胰腺手术。该中心拥有多项特色创新技术,并与国际同行在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病变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讯员李娜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孙苏静

详情
2024-04-29

[交汇点]江苏首家!一个医保码通行医院诊疗全流程

不用实体医保卡,不用各种纸质凭条,出示医保码即可通行医院全流程。记者从南京明基医疗了解到,该院已经完成了相应设备、流程的改造及验收,成为江苏省首家医保码全场景应用试点单位。记者在南京明基医院看到,医院门诊大厅的自助设备,已经同步实现了医保码的相关功能,在诊间,刷一下医保码,即可识别医保电子凭证,不用再出示实体医保卡或纸质凭条。记者了解到,该院已经实现包括建档、挂号、诊间核验身份、问诊、缴费、取药、预约检查及报到、打印检查报告单、打印门急诊病历、打印发票、输液报到、入院登记、缴纳预缴金等就医场景医保码的全流程应用。自助设备也同步实现医保码相关业务功能。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仅凭医保码即可完成一系列缴费、就诊、检查等行为,再也不用怕忘带医保卡、就诊凭条耽误就医。据了解,全国医保码用户已超11.2亿人,江苏的“码上就医”也在提速中。在江苏今年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医保服务。江苏将加强医保电子凭证宣传推广,丰富就医购药全流程全场景应用,让群众实现“码”上购药、脱卡就医;全面推广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拓展医保身份识别新渠道,推动就医购药从“刷卡结算”到“刷脸结算”。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简化就医流程,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彦

详情
2024-04-29

[现代快报]南京明基医院完成首例保留脾脏的全胰腺切除术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胰腺中心成功为一名四十多岁胰腺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实施了保留脾脏的全胰切除术。在切除患者全胰的情况下,还成功保留脾脏和脾动静脉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受影响。苗毅教授团队在本次手术方式上实现了新创举、新突破,也标志着南京明基医院胰腺中心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胰腺疑难杂症诊疗上全面追求“安全、有效、及时、微创、经济”的有机结合。病情罕见,辗转千里慕名求医1月16日,周先生(化姓)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在昆明当地医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进一步检查,并立即前往北京多家医院求医。部分医院诊断其为胰腺癌,告知可能预后较差,生命期也相对较短。不巧的是,其母亲去世前九年也曾疑似诊断为胰腺癌。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周先生当时就蒙了。年仅45岁的周先生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得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胰腺中心苗毅教授是国际知名胰腺专家。2024年1月22日,周先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来到南京明基医院胰腺中心寻求治疗。 苗毅教授查看患者影像检查资料苗毅教授仔细询问了病史,查看了周先生的临床资料后,安慰他说:没那么严重,这个疾病的诊断应该是胰腺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不是胰腺癌,应该有机会手术切除,手术后也无需特殊治疗。周先生如获重生,有了生的希望。

详情
2024-04-17

[新华日报健康]南京明基医院挂牌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南京明基医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医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做出更大贡献。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牵头单位,医院将充分发挥优势,在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双向转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带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促进双方学科快速发展,以提升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心脏外科学科体系,以期更好地造福百姓,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通讯员李娜记者杨彦

详情
2024-04-17

[交汇点新闻]南京明基医院挂牌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南京明基医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医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做出更大贡献。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牵头单位,医院将充分发挥优势,在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双向转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带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促进双方学科快速发展,以提升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心脏外科学科体系,以期更好地造福百姓,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通讯员李娜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详情
2024-04-16

[紫金山]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会议由李新副院长主持。李新副院长主持会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首先致开幕辞,对南京市第一医院领导及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于院长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我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我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做出更大贡献。于振坤院长致辞王书奎书记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陈鑫主任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陈尔东处长与罗翠凌副院长签定医联体协议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书记总结致辞,此次合作将会树立公立-非公医院合作的典范,望两院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他表示,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南京明基医院深化合作是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牵头单位,医院将充分发挥优势,在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双向转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带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促进双方学科快速发展,以提升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心脏外科学科体系,以期更好地造福百姓,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王书奎书记总结致辞通讯员李娜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蒋晓春

详情
2024-04-16

[南京晨报]心血管疾病诊疗迈上新台阶,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如何将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形成闭环,出色的心血管外科手术必不可少。4月15日下午,陈鑫教授工作站正式落户南京明基医院,与此同时,南京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正式达成医联体合作,该院也成为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预计今年5月,市第一医院将选派心胸血管外科团队专家入驻南京明基医院,为该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注入“新血液”。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书记与南京明基医院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而且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分科也更趋专业化、精细化。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南京明基医院经过16年的发展,有成绩也有进步,但也必须承认,像胸心外科这样高精尖的学科发展仍动力不足,此次携手国家级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届时,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将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打造出一张“拥抱建邺”的健康新“名片”,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与于振坤院长共同揭牌据了解,胸心外科是国内外心血管外科最难攻克、也是最后攻克的领域,该领域手术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对整个医疗技术团队要求非常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改良和创新的临床技术在国内100多家省市医院以及美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科室的心血管手术数量和质量连续12年省内第一。婴幼儿心脏移植、同期心肾联合移植、二次原位心脏移植均填补江苏省空白,连续3年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前10位。鉴于该科室在全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地位,受邀参与了中国冠心病血运重建指南制定、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规范的制定,冠心病外科领域和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并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市第一医院陈尔东处长与罗翠凌副院长签定医联体协议“计划今年‘五一’以后,陈鑫教授团队将选派专家轮流到南京明基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坐诊、手术,届时借助南京市第一医院学科发展的经验,打造新团队,同质化发展南京明基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于振坤说,将来,南京明基医院从内科的防治、救治,胸痛中心的急救到外科手术的挽救,将心血管疾病的救治形成闭环。届时,南京河西地区乃至全市老百姓的心血管健康保障将又多出一道新防线。

详情
2024-04-16

[现代快报]两院牵手合作 陈鑫教授工作站落户南京明基医院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李娜记者刘峻)4月15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举办了“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联盟理事单位”揭牌仪式、陈鑫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时,两院就相关合作签订医联体协议。南京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书奎、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医务处处长陈尔东、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主任史宏伟、重症医学科主任章淬、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秦卫、肖立琼、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党委书记李东、副院长罗翠凌、李新、王汉东、李澄、潘奎静、陈明祥、院长特别助理沈正善、相关临床科室及行政职能部门主管等出席揭牌仪式。会议由李新副院长主持。李新副院长主持会议南京明基医院院长于振坤首先致开幕辞,对南京市第一医院领导及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于院长表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非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院合作的建立标志着明基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迈出了积极步伐。此次携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布局新赛道、开启新征程,也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疗技术新征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医院外科的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医院心脏外科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超越。南京明基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为契机,依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联体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努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建邺、健康南京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
2024-04-15

[南京晨报]误把蜱虫当成“痣” 及时就医救回一命

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家的户外活动明显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皮肤的问题也迅速增加。近日,被蜱虫叮咬的人屡见不鲜,记者从南京明基医院皮肤科了解到,该科室日前连续接诊了两位被蜱虫叮咬的患者。该院皮肤科接诊医生康莉主任医师介绍,一位说自己发现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看需不需要处理,担心恶变;另一位则说发现腹部叮了个虫子,自己也不敢弄,上网查可能是“蜱虫”,到医院来处理一下。康莉主任仔细检查了两位患者的皮疹:都是赤豆大小突出的异物,一个呈黑色、一个呈灰色(基底有轻度红肿),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边缘部位的多数细小足。由此判断是蜱虫叮咬在了皮肤上。明确判断后,康主任顺利将蜱虫去除,并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等对症处理。康莉介绍,春夏季节,蜱虫叮咬的高峰也来了,大家一定要重视。每年因蜱虫叮咬和不科学的取蜱虫导致的皮肤问题甚至全身感染时有报道。蜱虫也称壁虱、草爬子,属于蛛型钢动物,有吸血习性。蜱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各个阶段均可叮咬宿主、吸食血液。不吸血时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常常被忽视,吸血后有如赤豆甚至更大。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灌木丛、树林中。专家提醒,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一旦怀疑或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以免发生感染甚至导致全身的疾病。因此,康莉建议:1、外出游玩最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2、穿长袖长裤的衣服和全封闭的鞋子,袖口最好扎起、下摆缩口,这样可以避免蜱虫从衣服的缝隙里钻进去。回到室内后应及时去除衣物,检查皮肤情况。3、蜱虫常寄生在牛、马、狗等动物体表,偶尔叮咬人。故宠物、家畜应定期驱虫,注意环境卫生。4、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叮咬人后,除了引起宿主皮肤的局部充血水肿外,有的蜱虫在吸血过程中唾液还能分泌麻痹神经的毒素,引起局部神经的损害,或是宿主的全身瘫痪。因此,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不要用镊子等工具硬将蜱虫拔除,会导致蜱虫口器的倒刺留在皮肤中,倒刺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其携带的病原体也更容易导致全身的疾病。正确方法是,被蜱虫叮咬后可以应用乙醚、煤油涂在蜱虫表面(主要头部),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者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这时用镊子轻轻夹取。如果不能去除应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对症处理。如在叮咬后1-2周出现发热、乏力、全身皮疹,要考虑虫媒传染病的发病,需及时到医院处理。通讯员 蒋佳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详情
2024-04-15

[扬子晚报]以为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蜱虫

近日,南京明基医院皮肤科接连来了两位“特殊”的患者。一位说自己发现身上突然冒了一颗“痣”,看需不需要处理,担心恶变;另一位则说发现腹部叮了个虫子,自己也不敢弄,上网查可能是“蜱虫”,到医院来处理一下。皮肤科康莉主任医师仔细检查了两位患者的皮疹发现,患处都有赤豆大小突出的异物,一个呈黑色、一个呈灰色(基底有轻度红肿),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边缘部位的多数细小足,判断是蜱虫叮咬在了皮肤上。康莉顺利将蜱虫去除,并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等对症处理。视觉中国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康莉主任提醒,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去除,如果用镊子等工具硬将蜱虫拔除,会导致蜱虫口器的倒刺留在皮肤中,倒刺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其携带的病原体也更容易导致全身的疾病。被蜱虫叮咬后可以应用乙醚、煤油涂在蜱虫表面(主要头部),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者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这时再用镊子轻轻夹取。如果不能去除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对症处理。如在叮咬后1-2周出现发热、乏力、全身皮疹,则要考虑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春暖花开,蜱虫叮咬的高峰也来了。大家外出游玩最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最好穿长袖长裤和全封闭的鞋子,袖口最好扎起、下摆缩口,这样可以避免蜱虫从衣服的缝隙里钻进去。回到室内后应及时去除衣物,检查皮肤情况。

详情
2024-04-03

[新华日报]大脑内“拆弹”,守护人体“司令部”

当今社会,脑肿瘤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报告显示,脑肿瘤的发生率已位列全身肿瘤的第10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新华日报《跟着名家学健康》栏目,本期对话南京明基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汉东教授。这位从医41年,动过8000多台脑部手术的大咖专家,将带领我们更多地认识脑部肿瘤,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拆弹”,共同守护我们大脑这个“司令部”。动最难的脑部手术,啃“最难啃的骨头”11岁的孩子已经经历过两次开颅手术,但脑中巨大的胶质瘤贴着脑干长,在南京明基医院王汉东教授这里,端掉了“大祸患”;30岁的方先生右侧颞叶肿瘤直径7厘米,好几位专家评估“手术即瘫痪”,王汉东教授采用微创的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完整地切除了病变,方先生肢体感觉、肌力和语言功能均未受到影响……复杂难治性脑肿瘤手术,在王汉东教授这里已经“只道是寻常”,很多在其他地方开颅失败的患者,还会慕名而来。王汉东教授告诉记者,颅内肿瘤实际上是很大的一个范畴,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是颅内原发的四大类肿瘤,近年来淋巴瘤等转移性肿瘤也有明显增多。颅腔是一个密闭的腔,当腔内额外长出肿瘤来,颅腔压力增高,肿瘤还会压迫到运动、视觉、听觉等神经,产生肌力下降、偏瘫、失明、失聪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在所有脑部肿瘤中,长在颅底的肿瘤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颅底的肿瘤深入大脑内部,周围密集分布神经与血管,肿瘤会被其他脑组织遮住,还可能挤压、包裹住脑组织。手术要越过层层“关卡”去将肿瘤“掏”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光是“到达”就已经困难重重。王汉东教授举了他最近很关注的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为例,这种肿瘤基部常位于枕骨大孔前缘,并常累及延髓、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切除需要主刀医生具有丰富神经外科解剖知识、娴熟的手术技巧及对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的熟练应用。这种手术通常会选择远外侧入路,医生需要患者枕部外侧做一个十七八厘米长的切口,将头骨打开就需要耗上三个小时。王汉东教授改良手术方式,正中切口,切口缩短到8-10厘米,从皮肤切开到显露出肿瘤,只需要20分钟。“这样医生可以节省大量体力与精力,来集中力量处理肿瘤本身。”这项改良术式也获得了2023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好的脑外科医生,知道什么时候“止步”手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点,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关乎患者康复程度、生活质量等重要手段。但在脑肿瘤领域,“功夫”要下得更前。“从医生第一次接诊开始,就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规划。肿瘤能不能切除、切除多少对患者是最合适的?医生心里要有全盘的设计。”王汉东教授介绍,脑部肿瘤手术,既要见病灶,更要见“人”。特别是颅底肿瘤的处理,临床上也经历过理念的改变,最开始医生会追求全切,但发现对患者的伤害过大。肿瘤没了,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张不开嘴无法自主进食、看不见了等情况,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现在医生会尽量将颅底肿瘤的大部分切除,尽量保留重要的人体功能。脑部的残余肿瘤组织,或通过伽马刀等放疗手段进一步治疗,或随访观察,必要时二次手术。“我在给年轻医生讲课的时候会说到,一个好的脑外科医生,选择停止手术的那个时间点选得最恰当:肿瘤切得尽量多、残余肿瘤尽量小,大部分功能保全了。再往前走一步,对患者都是伤害。”这个“止步”的“点”,每个医生又不一样,技术弱的医生选择停止了,技术好的医生可以往前再“迈一迈”,需要不断地经验积累。“等真正造成病人严重后果了再去康复,很多时候已经难以挽回。”脑机接口前景令人鼓舞,但前路漫漫在神经外科领域,新兴技术发展如何?热得发烫的“脑机接口”,前景又如何?王汉东教授告诉记者,医学在不断进步,神经外科也在前进中,手术的设备、术中导航等技术都在更新迭代,但作为曾经“生命的禁区”,神经外科的新科技从探索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在其他外科领域应用得风生水起的机器人手术为例,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却还刚刚起步,这主要是基于大脑的复杂性和精细程度。机器人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还相对有限,可以做一些立体定向指引,小的血肿的抽吸、放置电极等,复杂颅底手术,机器人尚不能“上手”。大众关注的脑机接口技术,也在早期研究和探索阶段。“这项技术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如果能通过脑机接口让不能走路的人能走了,看不见的人能看见了,那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也可能为神经外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王汉东教授说,在发展技术之前,脑机接口还面临重要的伦理问题,先给脑机接口定好“规矩”,形成发展共识,在“规矩”下展开研究,才能让技术真正向善。医生提醒:模样变丑了,小心脑肿瘤作祟脑肿瘤的表现多样,很多患者出现了症状,首诊却可能不在神经外科。王汉东教授提醒,有一些特殊的表现需要患者引起警觉,比如模样变丑了,也可能是脑肿瘤作祟。临床上会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嘴巴、下巴、手脚等变大了,有可能是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作祟;有些年轻女性突然出现月经紊乱、泌乳等状况,也可能是垂体泌乳素腺瘤。除了垂体瘤,其他类型的脑肿瘤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了视神经;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影响了听神经;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刺激了大脑皮层。因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脑肿瘤。王汉东主任也提醒,在脑肿瘤求治道路上,有很多患者走了“弯路”。“一旦需要二次开颅做‘翻修手术’,手术难度、损伤以及患者心理压力都会大幅增加。”所以也建议患者找准医院、医生,力争“一击即中”。记者杨彦

详情
2 3 4 5 6/179页 共2138条 7 8 9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