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10-04-23

[现代快报] 用“蔚兰色的爱”抚慰病人心灵

“德基”有钢琴MM,“明基”也有钢琴阿姨。不过跟德基MM带薪上岗不同,在明基医院弹琴的可是一群分文不取的老年人。虽说是业余爱好者,但他们演奏时的专注和激情丝毫不亚于专业琴师,无论是克莱德曼的经典钢琴曲还是周杰伦的热门歌曲,都弹得声情并茂。难怪有人说,到这儿来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听钢琴。  医院大厅里有人弹钢琴  前天上午10点,明基医院就诊大厅里,人来人往。一名3岁的小男孩,刚被戳针验血,躲在妈妈怀里哭个不停。年轻的妈妈一脸焦急,变着法子哄孩子,可没什么效果。就在这时,一阵悦耳的音乐传来,刚刚还哭闹的孩子听着听着,安静了下来。  人们循声望去,在大厅的左侧,一位头发斑白的慈祥老奶奶,正坐在一架钢琴前全神贯注地演奏。虽然年过7旬,但她跳跃在琴键上的手指却充满着活力,一个个动听的音符随之迸出。她叫李道厚,是这里的“钢琴阿姨”之一。  “医院大厅里有人弹钢琴,还是头一回看见,以前只听说国外有这种服务。”市民曾先生说,自己在这里住院半个月,几乎每天都要来听曲子,“住院的人心情都很焦躁,听听这样的音乐,舒缓了很多。”陪伴母亲来看病的市民刘女士说,“一说到医院,就联想到嘈杂、吵闹的场面,但这儿的气氛却很舒服,像是在欣赏音乐会。”  弹琴个个有“绝活儿”  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这位李阿姨,这里还有五六位钢琴义工。“年龄最小的董师傅66岁,最年长的李爷爷已78岁高龄。”别看李爷爷年纪这么大,去年5月医院招募义工弹琴时,第一位自告奋勇报名的就是他。此后的每个礼拜,他都要到医院来表演一趟,风雨无阻。“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家住迈皋桥,每次往返都要花上两个钟头。而他本身居然是位有33年病史的直肠癌患者。真太不容易了!”  李爷爷的感人事迹不断流传,也吸引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李阿姨说,自己就是被这故事感动来的。义工里还有位来自新疆的崔阿姨,她去年来南京探亲,本打算逗留个把月就回去,但为了当好钢琴义工,不知不觉呆到现在,已有半年多。  义工们按时间轮流来表演,每天分为上午下午两场,每场由一人弹奏两小时。“弹两个小时的琴,事先要准备约20首曲子呢。”李阿姨说,虽然大家都是业余的钢琴爱好者,但每次表演,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每人挑选的曲目,也各有千秋。她自己爱弹理查德·克莱德曼谱写的钢琴曲;李老爷子喜欢弹韵味十足的老曲子,《洪湖水浪打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是他的拿手好戏;周老师弹琴时每个音符仿佛都充满感情,让人听了回味良久;崔阿姨挑选的曲子则充满趣味,有时看到小朋友比较多,她会特意弹首《蓝精灵之歌》;董师傅更喜欢弹流行音乐,像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  不过不管什么样的曲子,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安静、舒缓,老少皆宜。       义工里病号多,希望有新人加入        李阿姨说,除了李老爷子外,义工里不乏“病号”,“我心脏也不好,这里装了个心脏起搏器。”说着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另外,董师傅患有高血压,每次弹完都满脸通红。而周师傅身患严重的肺病,依然坚持弹了3个月。今年初,因为旧疾发作,他不得不退出。“他说,都来习惯了,非常舍不得走。”李阿姨还记得,他最后来弹琴的那次,特意带来了一台DV机,托人帮忙把自己弹琴的画面拍摄下来,“他说,即使以后不能来了,也能经常看看录像,感觉像又回来了一样。”  说到这里,李阿姨皱了皱眉。是啊,周师傅退出了,崔阿姨不久也要回新疆了。以后他们的空缺,谁来接班呢?她委托记者帮忙,呼吁更多的钢琴爱好者加入,让医院里的钢琴声持续地传下去。 

详情
2010-04-23

[现代快报] 双膝关节疼痛20年 一朝置换除痛苦

 20多年来饱受双膝关节反复疼痛的痛苦,到后来以致于要拄拐代步,患有严重膝骨关节炎的陈师傅最近经过明基医院骨科李恩超主任为其施行的一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现在已经能下地行走了。双膝关节疼了20年,60岁时拄拐代步       60岁的陈师傅家住盐城,年轻的时候一直干的是重体力活,步入中年后,陈师傅时常感觉到自己的两个膝关节会隐隐作疼,但在休息后又会有所好转,也就没当回事。但随着年龄增大,今年60岁的陈师傅双膝关节疼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双侧膝关节肿胀,只要轻微活动疼痛就会加剧,活动关节时还会发出“咔咔”的磨擦声,最近一个月陈师傅更要拄拐代步。       “为了看膝关节的病,我去过北京、上海很多大医院,但最后都没有看好”。陈师傅无奈的说。就在陈师傅失望之时,无意间上网了解到南京明基医院骨科专家多,家人赶紧驱车将他送到了明基医院,慕名找到该院骨科李恩超主任。膝关节置换手术除痛苦       入院后通过检查陈师傅被确诊为“双膝骨性关节炎晚期、双膝关节屈曲挛缩”。随后,李主任为陈师傅实施了一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陈师傅关节内滑膜有明显增生,关节面软骨已基本破坏,原本平滑的软骨被磨损得像垄过的一道道田地,部分呈黑色木炭样改变,软骨下骨裸露,前后交叉韧带也磨损严重。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李主任顺利完成了对陈师傅双膝关节表面的置换。术后3天,陈师傅就接受了关节伸屈功能练习,10天后双膝也已基本达到了正常屈伸活动度,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目前陈师傅已能下地行走。       李恩超主任介绍,膝骨关节病属于老年性疾病,也称退行性骨关节病。通常是由退变导致软骨受损,使其平滑的表面变得粗糙、甚至出现软骨脱落,软骨下骨的暴露,骨刺形成。患者常出现关节肿胀,活动不便、疼痛、僵硬,严重者甚至要拄拐代步。对于中、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来说,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膝骨关节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李主任为陈师傅做的是“一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也就是说一次手术同时置换双侧膝关节,该手术特点在于在缩短患者双侧膝体康复时间的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且在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等多方面有着显著改善。据悉,该项手术对医生的临床经验、手术技能以及医院的医疗设备有很高要求。(文中系化名)(傅瑜) 相关链接:李恩超副教授,现任南京明基医院骨二科主任。主治关节外科、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创伤外科和脊柱外科等。擅长髋、膝关节置换术(微创、翻修)、关节镜手术;环骨盆肿瘤切除与重建、四肢恶性肿瘤保肢术;颈椎病手术治疗;骨盆、髋臼等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等。  

详情
2010-04-09

[南京日报]从“利他”中发现商机

首次披露投资明基医院的缘起  记者:作为台湾IT通讯类企业巨头,明基为何进入了与原先产业完全不同的医疗行业——投资建设明基医院?李焜耀:不管是做人还是经营事业,只有把利他作为出发点,自己才能从中获益,这就是我的“利他”准则。投资明基医院,除了因为大陆有广阔的市场,还因为这是“利他”投资实践。医疗行业是一个“半服务半社会公益”的行业,只有提升服务和医疗技术救护水平,帮助更多人改善健康,才能得到更多患者的信赖,提升医院的效益。决定在大陆投资兴办医院,是在2001年。当时明基在苏州举办全球经销商大会,有几位外国客户吃坏了肚子,被送到附近的医院就诊。去探望病人时,我看到那家医院当时的就医环境不尽如人意。由于床位已满,我们的客户躺在简陋的硬板床上,身下只有一张凉席。病房采光欠佳,医护人员的态度也不太好。后来我们渐渐了解,大陆医院的这些缺憾带有普遍性。于是我们决定,引进台湾与国外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和经验,在大陆投资医院。  目前,到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台商和境外人士占到了5%,医院有望在明后年实现“自给自足”,滚动发展。  记者:李先生是在年轻时就确立了“利他”准则吗?  李焜耀:不是。我年轻时主要追求的也是扩大事业版图。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才逐渐体会了“利他”准则。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得到好处,企业自然得到利益,员工也可以受到更好的照顾。  进军医疗行业的首站为何选南京?  记者:明基进入医疗行业的第一站选址南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李焜耀:有了在苏州多年的投资经历,我们与江苏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进军医疗产业的第一站,当然也毫不犹豫地选定江苏。  之所以选择南京,是因为这里的医疗水平在全省位列第一,医院众多,大专院校林立,为我们兴办医院提供了很好的选择人才的条件和技术基础。  南京明基医院开业后,也有不少苏州同仁向我抱怨,说为什么“首站”不选苏州?其实,在决定开办南京明基医院的次年,苏州的明基医院也开始规划建设,规模为1500张床位,将于明年开业。  记者: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投资者,您对医疗行业的企业管理构建有哪些主张?  李焜耀:南京明基医院主要特色就是推行“以病患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模式。  比如,我们对患者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即患者从门诊接诊到住院检查、治疗、手术以及出院回访,所有的治疗过程都由一名医师负责到底。这和大陆医院门诊、开刀、住院、回门诊等各流程割裂,由不同医师负责的模式有区别。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一是通过长时间接触,有利于培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感情;二是由一名医师负责到底,对患者的病情会有系统了解。  未来10年再创一个千亿级产业

详情
2010-03-25

[金陵晚报] 俩月 男子近视猛增2200度

本报讯都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在疾病的发展上尤其如此。来自盐城农村的杨大妈,历经38年的时间变迁后,胸部蚕豆大的畸胎瘤变成排球大;南京的闫先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近视度数猛增2200度,看个球赛都要用望远镜。    近视猛增2200度        正值不惑之年的闫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领导,可近两个月他的视力由原来的1000度净增至3200度,各种矫正方法都无法提升视力,实在无奈的闫先生有了提前退休的打算。闫先生说自己双眼的基础条件确实比较差,26年前右眼曾做过“视网膜脱离手术”,一年前左眼也接受过“眼底激光治疗”,但之后双眼的视力都维持在1000度。但半年前,闫先生的视力快速下降,过去一直开车上下班的他发现“街上的路牌渐渐看不清了,经常走错路,发展到后期连自己都觉得很危险,再开下去就‘危害’社会了!”       视力骤降后,闫先生的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社交方面很受影响。闫先生说,“比较熟悉的老同事还可以通过外形、声音辨别,可新认识的人因为看不清,哪怕是见过两三次,脑袋和眼睛总是配合不起来。”       视力下降后闫先生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得慢半拍,因为视力受限,每当要看电视球赛时,他就要戴上望远镜;因为两眼度数相差很大,每次看报纸时,他都要睁一眼闭一眼才能看清楚。         痛苦不堪的闫先生请了长假,四处寻医,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眼科医院,因为视力太差,还拿到了二级低视力的“残疾证”。几尽放弃的他又到了上海某知名眼科医院,医生首先了解了闫先生的病史,又做了相关检查,然后坦率地劝他放弃治疗。“医生甚至不相信我过去视力还可以,非要我拿出过去的验光报告。”这让本来抱有一丝希望的闫先生,彻底心灰意冷。         近日,在家人的劝说下,闫先生勉强来到南京明基医院,眼科刘文彬主任接诊后,认为闫先生的视力并非没有任何挽救方法,他根据闫先生的角膜曲率及眼轴情况推算出他的近视度数,随后进行了“微创透明晶状体置换术”。术后第一天检查时,闫先生的裸眼视力一下子恢复到0.8,“其实视力表上1.0的我有些也能看清楚,真是太意外了!”现在,闫先生双眼裸眼视力已分别恢复到0.7和0.8。          刘文斌主任介绍,高度近视患者的世界都是模糊的,他们中有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很差,需要家人照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很多患者还被别人“张瞎子”“李瞎子”的喊来喊去,个人自尊心也受到伤害。         据悉,明基医院本周六上午8:00~10:00有超高度近视免费检查、专家义诊;10:00~12:00超高度近视病友会成立仪式;13:30~14:30超高度近视专家讲座。(注:文中人物为化名) 通讯员刘洋本报记者陈艳萍   

详情
2010-03-25

[扬子晚报] 两个月视力净增2200度

事业正处于鼎盛期的闫先生近来却因为视力急剧下降,拿到了“残疾证”,不得不准备提前退休。经南京明基医院眼科治疗,他的双眼视力已经恢复到0.7和0.8。  正值不惑之年的闫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领导,可近两个月他的视力由原来的1000度净增至3200度,各种矫正方法都无法提升视力。闫先生26年前右眼曾做过“视网膜脱离手术”,一年前左眼接受“眼底激光治疗”,视力维持在1000度。但半年前,闫先生的视力快速下降,渐渐人都看不清了。他多方求医,都让他放弃治疗。经人推荐,日前到南京明基医院求治。   南京明基医院刘文斌主任介绍,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眼睛结构脆弱,如果采用传统方法手术,很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刘主任为其进行了“微创透明晶状体置换术”,通过0.7毫米的微小穿刺口把透明晶状体吸出,然后注入一个负度数的人工晶状体,从而获得较好的视觉。术后第一天检查,闫先生的裸眼视力一下子恢复到0.8。   刘主任为闫先生做的“微创透明晶状体置换术(Micro Clear Lens Exchange,M-CLE)”是目前先进的屈光手术之一,不仅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青光眼、白内障等后期并发症的出现,免去了再次白内障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刘洋 毕晓红) 

详情
2010-03-25

[现代快报] 近视3200度,看电视得用望远镜

近视1000度已经不可想象了,你能想象近视3000度的人会是怎样的吗?明基医院最近就碰到了这样一名超高度近视者,他还是一个铁杆球迷,在家只能用望远镜看电视转播的球赛。  闫先生看什么都费劲,还不到50岁,就准备提前退休了。26年前,他的右眼曾做过“视网膜脱离手术”,一年前左眼也接受过“眼底激光治疗”,去年底,他双眼的视力都维持在1000度,戴眼镜还不影响正常生活。今年初,闫先生的视力快速下降,左眼降至3000度,右眼降至3200度。过去一直开车上下班的他,再也不敢开车了,因为街上的路牌根本看不清,经常走错路。视力骤降后,闫先生的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比较熟悉的老同事还可以通过外形、声音辨别,可新认识的人因为看不清,哪怕是见过两三次,脑袋和眼睛总是配合不起来。”他说,由于视力受限,整个人都变得慢半拍。痛苦不堪的闫先生请了长假,因为视力太差,还拿到了二级低视力的“残疾证”。最令他痛苦的是,眼睛看不清,但是又配不到合适的眼镜。  记者随即采访了南京几家大的眼镜店,一家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高只能配到2800度,3000度的眼镜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一家店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3000度眼镜只能定做,但是戴不了,头晕根本走不了路,而且看东西都是变形的。专家表示,近视3000度的患者,眼镜一般也就只能配到1000多,度数再高病人也受不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反应。另外,高度近视患者的世界都是模糊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很多患者还被别人“张瞎子”“李瞎子”地喊来喊去。  “高度近视后眼球会变长,同时视网膜、葡萄膜变薄,出现豹纹状眼底、巩膜葡萄肿。正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眼睛结构脆弱,如果采用传统手术做法,水流进去一冲很可能把晶体核冲下去,造成手术失败。”明基医院医生刘文斌告诉记者,他们根据闫先生的角膜曲率及眼轴情况推算出他的近视度数,随后进行了“微创透明晶状体置换术”。通过0.7毫米的微小穿刺口把透明晶状体吸出,然后注入一个负度数的人工晶状体去“中和”高度近视的度数,从而获得较好的视觉。因闫先生两只眼睛都是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故两眼分别施行了“微创透明晶状体置换术”。术后第一天检查时,闫先生的裸眼视力一下子恢复到0.8,“视力表上1.0的我有些也能看清楚了。”现在,闫先生双眼裸眼视力已分别恢复到0.7和0.8。

详情
2010-03-18

[扬子晚报]三根钢筋穿进民工身体

昨天下午3时许,在南京河西江东中路一建筑工地,一名30多岁的木工师傅张某不慎从二楼内作业的脚手架上坠下,没想地面上3根竖立的钢筋不偏不斜刺入其体内,其中两根钢筋从其左右大腿根部贯穿,一根刺入臀部,民工身体悬空,挂在钢筋上不能自救,工友们发现险情,用气割将钢筋割断后才将其救起急送明基医院,经抢救所幸并没有生命危险。一屁股跌“坐”在钢筋笼上       记者赶到医院后,张某已被推进急救室。据张某的一位工友介绍,张师傅30多岁,是安徽阜阳人,刚来南京不久,和爱人一起都在工地做工。昨天下午3点左右,张某正站在7号楼的二楼脚手架上做工,不知道怎么就突然跌了下去。“我们只听到一声叫喊,回头看时,看到他身体悬空,等于是‘坐’在地面上的几根钢筋上。”正在附近工作的张某妻舅常师傅闻讯也赶了过来,看到张某当时的状况,差点晕倒下去。   原来,张某正在施工的房间内,地面上有一处由多根钢筋扎成的半米高的钢筋笼。张某从脚手架上跌落时,正好坐在钢筋笼上,有2根钢筋分别戳进了他的左、右大腿根部,还有一根钢筋戳进了他的左臀部,插进去至少有一二十厘米,戳进左右大腿根部的两根钢筋竟然都贯穿了大腿。此时张某上身瘫在地上,下身挂在钢筋上,还在不住地往下滑,剧烈的疼痛让张某不住地惨叫。用气割工具切断钢筋救人 “当时我们都快吓傻了。”常师傅讲。他们赶忙一边报警,一边想办法让张某的身体不再悬空,以减少他的痛苦。“硬拔肯定不行,我们想到工地上钳工用的气割工具,可以把这些钢筋切断,再把他抬到旁边。”于是,六七位工友便上前来帮忙,有的抱住张某的四肢和上身,让其身体保持平衡。还有的则用气割工具慢慢地从下方将戳进张某身体内的钢筋切断,由于担心气割产生高温,还有工友不停地往被熔断的钢筋上浇水降温。20分钟过去了,在众工友的努力下,戳进张某身体内的钢筋终于被切断,此时消防队和120急救车也赶到现场,便赶忙将张某送往明基医院抢救。    在被从急救室推入X光拍片室的路上,记者见到了受伤的张某。他意识还比较清醒,衣服已被剪光,留在下身的3根钢筋看了着实让人心寒。张某表示,当时他正在安装二楼屋顶上的一些建筑板材,有人让他到另一侧去安装,于是他便沿着高度不超两米的脚手架向另一侧移动。不料一脚踩空,正好坐在了地面竖着的钢筋上,“当时疼得我差点晕过去了,现在一动都不能动,很疼!”坠落地不高民工保一命     据医生介绍,戳进张某体内的钢筋的直径有1.5厘米,好在张某坠落的地方不高,因此戳进左臀部的那根钢筋并未穿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随后,通过拍片检查可以看到,这3根钢筋都没有伤到腿部的大动脉,这一点对张某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至于是否伤到了下肢神经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手术观察,随后医生便将张师傅推进了手术室。此时,张某的妻子也赶到了医院,为丈夫办理住院手续,她一直一言不发,眼角还有泪痕。常师傅表示,自己的妹妹,也就是张师傅的妻子也在工地干活。他们有两个孩子都在安徽老家,“千万不要留下什么后遗症,不然怎么养家糊口啊!”     昨晚9点,记者从明基医院了解到,3根钢筋已被手术取出。据主刀医生介绍,伤者左侧坐骨神经有挫伤,左髋骨贯通伤,钢筋没有伤及大血管,手术后已被转入ICU重症监护室观察,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见习记者肖雷本报记者李海勇 

详情
2010-03-16

[现代快报]呼吸困难原是胸腔藏“气球”

轮椅代步,怀抱氧气袋,持续咳了10年、走不到10步的吴先生近日在明基医院胸外科微创治疗下终于摆脱了气短的困扰。        家住苏北的吴先生,今年刚60出头,做了半辈子老烟枪的他,已经连续咳嗽了10年,平日里稍稍运动一下就会出现气短的情况。吴先生回忆,1年前自己的病情开始不断加重,平地上走不到10步就明显感觉喘不过气,需要停下来歇歇,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肺气肿及肺大疱合并慢性呼吸衰竭,随后便开始了吸氧治疗。        今年2月初,在家实在呆不住的吴先生外出骑电动车时不小心摔倒,右胸撞到车把,新伤旧疾一起发作,胸痛气短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实在忍受不住地的吴先生接受了“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保守治疗,可症状仅得到暂时的好转。为了减缓呼吸困难,吴先生无奈地改坐轮椅代步,并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南京明基医院找胸外科的刘会平院长治疗。   检查中刘院长发现,吴先生的双肺广泛肺大疱、肺气肿。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影响了行动能力,而且尝试过多种保守治疗,都不明显能缓解病情。刘院长决定为其进行微创胸腔镜肺大疱结扎术。        手术中,刘院长分别在吴先生的左胸壁肋间开了三个1厘米的切口,胸腔镜器械由此进入,吴先生胸腔里情况立即呈现在电视监视器。通过探查发现,吴先生的胸腔里胀满了大大小小的肺大疱,严重影响了呼吸。肺上叶部分肺大疱已经融合成手掌大,直径8厘米多,像是大大的“气球”撑满胸腔,把肺部挤压了一半;而在左肺叶则散布满是直径约1厘米小肺泡,且伴有弥漫性气肿。肺叶上端又与胸腔内壁紧密粘连,“气球”严重压迫着肺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也造成了吴先生稍微走动就会大喘气的情况。    就在手术探查过程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吴先生一度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考虑到他无法承受肺上叶气肿组织的广泛切除,刘院长对超大直径的肺大疱进行了三重结扎。术后通过鼓肺病未见明显漏气,胸腔内也无出血情况。术后4天吴先生就顺利出院,他自己感慨道,以前从没想到还可以摆脱氧气袋和轮椅,现在是坐着入院,走着回家!        刘会平院长介绍,像吴先生这样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差的病人,通常不能耐受常规开胸手术治疗,只能进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需要长时间住院带引流管,甚至不能拔管,给病人和家属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胸腔镜手术以创伤较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于年龄大、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其优越性尤为显着,使年老体弱的病人也有了手术机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咨询电话:52238800-7856。(刘洋)(文中为化名) 相关链接:        刘会平教授,南京明基医院院长。曾任台湾长庚医院副院长,获美国外科学院院士、美国胸腔学院院士。1992年较早完成了台湾治疗性电视胸腔镜手术,至今成功施行胸腔镜手术6000余例。曾先后多次受邀在美国、日本、韩国、巴西、香港、印度、中国、荷兰、澳洲等重要国际会议中进行微创胸腔镜手术专题演讲、胸腔镜手术示范表演。近年来刘会平教授十分重视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并经常应邀到大陆各地,如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等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及手术示范教学。期间刘教授更被福建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微创手术中心等延聘为名誉主任及客座教授。 

详情
167 168 169 170 171/174页 共2077条 172 173 174
跳转到第     页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