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的新生儿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或者根据病因称为母乳性黄疸和母乳喂养性黄疸。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是否应该停止母乳喂养呢?
1、母乳喂养性黄疸多见于初产妇
属于早发型黄疸,也称为“缺乏”母乳性黄疸多因喂乳次数少、哺乳量不足以及胎粪排除延迟所致。一般发生在生后3天~4天,持续时间不超过10天,胆红素最高达256.5μmol/L~342μmol/。
处理方法:保证母乳摄入量,增加哺乳频率。教会母亲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及宝宝正确的含接姿势。勤哺乳,24小时8次~12次。评估宝宝是否有效吸吮。如产后24小时~48小时内新生儿不能频繁吸吮,母亲应吸乳后再用小匙或滴管喂食。对胎粪排泄延迟的宝宝,必要时进行灌肠等处理,促使胎粪早日排尽。母婴分离时,帮助母亲产后6个小时内开始挤奶,刺激下奶,至少每3个小时挤奶1次。
2、母乳性黄疸病因尚不明确
属于迟发型黄疸,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一般发生在出生后第1周末,可持续3周到3个月。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出现,患儿一般状况良好,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尚无核黄疸的报道。停止喂养母乳24小时~48小时,胆红素即可明显下降。
处理方法:如果宝宝血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257μmol/L时,不必停止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宝宝血中的胆红素水平超过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72小时,胆红素即可明显下降;超过342μmol/L时则需光疗。暂停母乳喂养时,可给宝宝用小勺或杯子喂食配方奶。